微联播

作者:未知

微人物

1.鲁达出生在西藏日喀则市,2002年进入西藏登山学校,后来成为一名高山向导。虽然逐年增加的游客给当地带来了收入,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破坏,那些随手丢弃的氧气瓶、幡旗、破旧的帐篷四处可见。因此,鲁达每次除了必带的登山装备外,都要额外带上两个尼龙袋和一把铁钳,一路上不停地弯腰捡拾山上的垃圾。从2005年至今,鲁达已经记不清在海拔7000米的雪山上往返多少趟了。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他来说:“登顶不是为了征服自然,我们唯一需要征服的,是我们自己。”他以行动告诉登山者:珠穆朗玛峰永远敞开大门迎接更多人,但每一个登山的人要带着垃圾离开。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这才是对自然最大的敬畏。

2.人们常说:“要毁掉一个爱好,就把它作为职业。”孔云鹏偏偏反其道而行,他喜欢车,喜歡速度与激情,他自学漂移,参加全国拉力锦标赛,做漂移表演车手、国际驾控培训师。十年来他驾驶过数百辆车,行近百万公里路,即使后来转型做汽车节目主持人,也“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和车在一起”,他的热爱从未远离。他以兴趣作为职业,将爱好变成专业,由此收获了别样人生。

4.每一年,都有年轻人从大江南北奔赴这座承载着江南梦的姑苏城。像很多年轻人一样,陶源也曾到过很多城市,看过很多风景,但十年前来到苏州,他就再也不愿离开了。他醉心于记录姑苏每一刻的美,日复一日,苏州所有能进的园林都被他拍遍了。有人问:“你是怎么拍到这么干净的画面的?”答案通常都是:早去。他见过炎热盛夏凌晨三四点的苏州,也见过寒冷冬天凌晨的苏州。有人问他:“你辛苦拍这些不如多拍商业片赚钱咯?”他说:“这么美好,值得记录啊!”

微历史

1.江侠:胡适在北大任教时,来蹭课的外来学生很多。一次胡适对底下说:“你们哪位是偷听生?能来偷听就是好学之土,听我的课就是我的学生。我希望你们给我留个名字,从此就是我班上的学生。”偷书不算偷,那是孔乙己的诡辩。偷听讲课不算偷,则是胡适展现的学者胸怀。何为大学?胡适用言行做了最好的释义。

2.祁文斌:1949年,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被查出罹患癌症,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其微薄的积蓄也即将耗尽。他的学生兼朋友马尔科姆为他申请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但是,在给基金会的信中,维特根斯坦罗列了6条自己不容乐观的身体状况,最后总结说:“以我目前的健康状况和智力上的迟钝,不适合接受资助。”当一个人将自身的社会价值置于个人的生死之上时,心灵该是多么的富有!

微思考

1.寒秋:读书时会产生一种“错觉”:知道的东西越多,就会发现自己越无知。其实,在浩渺的未知包围之中,我们的知识量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点;而当圆点增大成面时,它与你未知的知识区域的接触面也在增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当知识的圆周扩大之时,包裹它的黑暗的圆周也一样。”尽管穷其一生,也不能读尽天下所有书,但是,我们多读一些书,就可以延长知识的“半径”,在已知领域里占有更大的“知识空间”,不断读书获得新知。这正如茫茫宇宙中那些默默无闻的星星,不断积蓄能量,是为了用自己微弱的光照亮深邃的夜空……

2.安妮宝贝:《巢林笔谈》最后一篇,罗列了菊花的佳品。名字分别是:黄微,红幢,紫幢,松针,破金,鹤翎,松子,蜂铃,狮蛮,蟹爪,金超,银超,蜜珀,檀香球,月下白,青心白,二乔,醉杨妃,玉楼春,三学士。名词使人觉得愉悦。一切美丽的名词,均具备一种理性。理性导致它的面目简洁,却是世间万物本来的样子。

编辑/关晓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