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慈溪中学高三年级12月月考作文试题导写

作者:欧阳凯

许多同学在进行了大量作文训练之后依然对写好高考作文缺乏信心,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大家对在高考时会遇到什么样的题目心中没底。虽然要想提前预知高考作文题目无异于痴人说梦,但高考作文命题却是有规律可循的。特别是每年进行高考备考之时,全国各省市的重点中学都会命制大量的作文试题对高三学生进行训练,而命制这些试题的老师极有可能会参与本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工作。这样一来,就使得这些重点中学命制的作文试题与本年度的高考作文试题有了一种直接的联系。所以,我们特开设“名校金题”栏目,每期对全国各省市重点中学高三年级的作文备考试题与优秀例文进行展示,并邀请该校的语文名师对试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解读,以期让大家在第一时间准确把握本年度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鄙视链”是当今社会表现出的一种自我感觉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现象。“鄙视链”浸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寸空间,在任何领域几乎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比如“旅游鄙视链”,国际游瞧不起国内游,名胜游瞧不起乡村游,自由行瞧不起跟团游。上网络论坛也是如此,顶端是知乎、果壳,接下来是豆瓣,再下来是天涯,然后是猫扑、贴吧。“鄙视链”甚至在儿童之间也存在,如有没有英文名,看的是国产动画片还是欧美原版动画片等,无一不可用来当作鄙视的依据。

对“鄙视链”这一现象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导引

“鄙视链”一词是2017年的流行语,这个话题极为新鲜,十分贴近时代生活和学生实际,使得广大考生有话想说。而究竟该如何来看待这个常见的现象,又需费一番思量,因而可以检测出广大考生的思辨能力。可以说,这是一道较为成功的作文试题。

在题目的理解上,命题者没有设置障碍。所供材料,结构相当清晰,要求十分明确。第一句话即开宗明义,简明地提出“鄙视链”的实质是“自我感觉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现象。后面四句话,则点面结合,举例说明了“鄙视链”的具体表现。这些举例让即使原本不了解“鄙视链”的学生,也一下子明白其要义所在。最后,命题者明确提出要求,“对‘鄙视链’这一现象你有什么思考”,再次强调了写作方向。

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鄙视链”?这正是写作本题的难点所在。从考场作文的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作文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最起码的“看法”。全文不谈可否,不论缘由,或泛泛而谈,或人云亦云,没有起码的思考,也没有基本的思想可言。诚然,对这种“自我感觉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现象,大家当然应该持否定的态度,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但这是作文题目本身包蕴的观点,不能作为“我”的观点。写作的意义,正在于每一个人都可以开启自己的思考,展示各自异彩纷呈的思想之光。因此,对这一类“题旨明确”的作文题目,大家要学会进行“深一度”的思考。

从认识论上说,大家一般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几个维度展开思考。在气氛紧张的考场上,怎样才能快速展开有效的思考呢?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要努力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就本题而言,大家可以紧扣作文材料中所举事例,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抽象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国际游鄙视国内游、看欧美原版动画片鄙视看国产动画片,说明了鄙视的实质其实是虚荣心作祟。之所会有这样的鄙视,则与当下浮躁的世风有内在关联。要破除“鄙视链”现象,自然应该诚朴其心,淡泊明志。

佳作展评

那些看见的与看不见的

文/ 钟 慈

《伊索寓言》里有个这样的故事:上帝创造人时分别给了他们两个口袋,一个在前装着他的优点,一个在后装着他的缺点。于是当人们互相走近时,将自己的优势挂在前面,展示自己,而目之所及的却是他人的缺点。

这个故事用来形容现今满溢的“鄙视链”现象,再合适不过了!

人们总是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固执地认为自己高度之高、深度之深,但其实事物的本质又有何区别呢?无论是国际游还是国内游,名胜游还是乡村游,自由行还是跟团游,无非都是一次旅游,都是一场心灵与自然、与历史相契合的精神旅行。如果仅仅根据所到之处知名与否,或该次旅行的消费金额来评判高低,这便是金钱至上的功利主义的表现。名胜或乡村风景,并不能因世俗的利益而估价,因为每一处风景都是独一无二的。与心灵相契合,让灵魂栖息,旅游才有了意义。当旅游染上铜臭,一切都将索然无味。

诚然,这种“鄙视链”已经浸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为追逐所谓的高端,而对其所看不起的都以低端作结。其实,这种现象与外来文化的入侵和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不无关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物质文明,互联网的应用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加速了所谓的“知识阶级”与“非知识阶级”的分化。人类与生俱来的向上感,促使他们朝着文明的前沿前进,追逐着更新、更深、更广的宇宙,从而探索宇宙,这本无可厚非,而人与生俱来的缺点——优越感,却在这一过程中也被不断放大了!

我认为,对个体来说,这也无可厚非,因为谁都会为拥有了生活中某个“高大上”的事物而感到內心舒畅。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当这种风气盛行,便犹如冬天雪地里越滚越大的雪球,终将带来灾难!当优越感更进一步加深,滋生出更大的社会温床,它终将演变为金钱的、世俗的、欲望之上的社会恶习,并将如一朵娇艳的食人花一般,将文明这株幼嫩的花朵全部吞没。

我们所要坚守的,是那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仅存的文明的土壤,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国内游,何尝不是旅游?乡村游,何尝不是旅游?我们看不见的往往是实质,而看见的只是形式,却总为其沾沾自喜,这又何尝不是灵魂的羁绊呢?

看见那些容易看见的,同时努力看见那些不易看见的,就会让人生多一点快乐,让社会多一份健康!

点评

这篇文章成于考场,表达上不免还有未尽完美之处。但作者的思考展开了,逐层深入地表达了自己对“鄙视链”现象的看法。以《伊索寓言》的故事开头,恰切又新颖,在千篇一律的考场作文中立即给人以不同凡响之感。第三节重点对旅游“鄙视链”现象进行了具体分析,揭示出其“功利主义”的精神实质。接下来,更深一步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向上感”所造成的。最为宝贵的是,作者持论较为理性,认为从个体角度看,这种鄙视现象无可厚非,而从社会角度看则值得警惕。最后,作者回扣首段,用“看见的”和“看不见的”点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全文议论充分,逻辑较为严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