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跳水救人婉拒酬金后“反悔”

作者:未知

2018年3月29日,在绍兴市柯桥区轻纺城精品广场边的杭甬运河上发生感人一幕:一名女子落水,外来务工人员魏师傅挺身而出,将女子救上了岸。事后,魏师傅还婉拒了女子拿出来的200元感谢费。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回到家后,魏师傅却“后悔”了……

据了解,今年60岁的魏师傅是湖北人,来绍兴打工已经有19年了。3月29日上午,正在轻纺城精品广场外拉货的他听到河边有人喊救命,赶紧跑到河边,发现一名女子落入水中,情况十分危急。于是他立即跳入河中救起了该女子。事后,女子拿出现金酬谢魏师傅,但魏师傅觉得这只是一件小事,就没有收下钱。可等他回到家,却发现口袋里的手机因为进水已无法正常开机使用,他只得花190块钱买了一部新手机。

打工不易,因为救人多花了近200元买手机,魏师傅的心情难免有些失落,他希望那名被救的女子能给他“报销”买手机的钱,于是他打进当地媒体热线,希望这名落水女子看到报道后,能与他取得联系。此事经媒体报道后,也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救人”“拒酬”与“后悔”构成了真实世界

这个故事是由三幅画面组成的,分别是“救人”“拒酬”与“后悔”。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可能会存在不同的画面偏好,但在实际上,“救人”“拒酬”“后悔”三幅画面放在一起,才构成了一个真实的道德世界。

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路见不平有人吼、路见困难有人幫。第一幅画面呈现的救人义举,符合人们的道德期待和道德想象。第二幅画面的出现,更是打开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在纵身一跃时,魏师傅并没有想那么多,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本能。当事人的酬谢,是一种道德肯定,若魏师傅接受了酬谢,也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可是,同样出于一种朴素的价值观,魏师傅选择了婉拒。拒酬画面是对救人画面的延续,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这也是传统道德故事的主流打开方式。到了第三幅画面,也就是魏师傅的“后悔”,这似乎与传统道德轨迹发生了一定的位移。然而我们也要看到,魏师傅因为见义勇为而造成财产损失是真的,依他的收入,这是一笔实在的损失,如果放任这样的损失,是否有违“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道德主张?

事实上,现在社会对于好人的认识,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很少有人会再以“高大全”的标准苛求好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救人”“拒酬”与“后悔”的画面并不违和,不能因为“后悔”画面而否认“救人”与“拒酬”画面的美感。这三幅画面构成了真实的生活,有着一种真实美。

“拒酬”与“反悔”:道义与权利理应分开

在见义勇为的行为底色下,“拒酬”与“反悔”,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但实际上这是现实的一种和谐音符。因为这两种行为都有情理层面的支撑,后者甚至还有法理的加持,各自独立来看没问题,合在一起,便是对情理和法理的现实兼顾。魏师傅挺身而出救人上岸,这样的见义勇为,明心见性,是一种道义行为,也有着自发的真善美作为内涵支撑,值得赞赏。

且后续中的所谓“反悔”,则是因见义勇为者在见义勇为过程中所产生的财物损失而来的。而财物也就是那部被水泡坏的手机,确实属于有正当理由的额外财物损失,再加上魏师傅生活并不宽裕,如此,这种损失更关乎他的切身利益。那么魏师傅主动要求报销手机钱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还有,这种情况实际上就与道义扯不上任何关系了,其真正的落点应该是权利。这也是情理层面应有的合理判断与思考。

“拒酬”与“反悔”,“道义”与“权利”,一码归一码,没有任何突兀,彼此之间也没有道德的关联。社会生态中的每一个个体,既要守住内心的道义,也要有强烈的维权意识,道义与权利的分开,反而是这两者的现实结合。对此,我们每一个个体,不仅要理解,还要在社会层面上给予真正的践行。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