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米粿

作者:林晓璐

家在漳州,一个有很多美食的小城。从小到大,每年过年都是我最期待的时刻。

一到腊月,那些繁华的街上就挤满了人。他们戴着手套,围着围巾,穿梭在各个小店之间,一路逛下来手上提满了红色的袋子,看上去很是喜庆热闹。本来北风像一个穿着灰色风衣的老头儿,冷漠得有点儿不解风情,可现在却仿佛被漳州百姓的热情感染了,也穿上了红色的外衣,变得不那么冷了。而且,人挤人的也没那么冷,尤其有时还免不了“翻山越岭”。

一到过年,家里是一定要做米粿的,这好像是一种习俗,拜天公的时候要用,不过做着做着就变成了习惯。每当看到奶奶把芭蕉叶、糯米粉、红糖、花生、瘦肉等原材料搬回家,我就知道,哦,春节要到了。其实米糅这种东西也是有人在卖的,可是我们家从来不到外面买,一定要自己做。

制作米粿的过程其实很复杂,学了这么多年,我也只是一知半解。要先把糯米粉和熬好的紅糖浆和在一起,饧个一夜,第二天才能用。还有那些馅儿,也很麻烦,为了吃起来更香,奶奶总是买花生回来自己炒,那可是个技术活儿,不是每个人都会。有一年我看爷爷炒觉得很好玩儿,就稍微帮了一下忙,结果那年的花生都有一股焦味儿。奶奶从此便再也不让我炒,只让我把炒好的花生碾碎。这项工作很简单,很好玩儿。每次我手酸的时候就偷吃一个,搞得每次我碾完之后奶奶都跟爷爷抱怨,为什么今年的花生这么少,也不知道是哪只贪吃的老鼠干的好事。我呢,就偷偷地溜出去玩一会儿,等奶奶忘了这件事再回来。结果奶奶并没有忘记,我就可怜地被叫去洗芭蕉叶了。那芭蕉叶绿得很好看,不禁让我想起蒋捷《一剪梅》里那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准备完材料就开始包了。这个时候,奶奶一般会叫来她以前的同事们和她一起包。一群老人围在一起,一边包米粿,一边聊一些琐事,什么村头黄老太婆的儿子娶了个北京的漂亮媳妇,诸如此类,聊个不停。不到两个小时,就可以全部包完。包完之后还要在上面印上一些奇怪的图案,可能是一些新年好的寓意吧。

接下来开始蒸粿,那一直向上的水蒸气在厨房氤氲着,掺杂着米粿的香味,让人馋得直流口水。蒸好了,奶奶就开始分类,这一袋给你姑姑,这一袋给你大伯,这一袋给……分完还嘱咐我,晚上去拜年的时候顺便带过去,还一定要有礼貌,要说“新年快乐”。

我记得英国哲学家赫伯特说过一句话:“欢乐的气氛能使一盘菜变得像一个宴会。”其实只要大家聚在一起,无论吃什么,都很开心很温暖。春节就是让人团聚的节日。

佳作点评

文章从漳州特色的年味小吃米粿入手,既写了过年时我趁爷爷奶奶制作米粿时偷吃花生的趣事,又能看到一群老人聚在一起包米粿聊家常的温馨日常,更让人感受到奶奶把做好的米稞分给亲人们的满满爱意,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实动人,结尾升华主题。

(邬双)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