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安处是故乡

作者:李诗语

严格来说,我不是北京人,北京也不是我的故乡。

虽然“北京市”这几个字是印在户口本儿上的,但我与这城市既无血缘上的联系,也少有物质上的捆绑。首先,我的父母不出生在此,他们是考上了北京的大学而来的;祖辈更不用说了。其次,很显然,我不拥有这城市中的任何一部分,我与那些头顶小红帽拥入天安门广场的游客并无本质差别。他们住在酒店里能住七天,而我住在我现在的家里,最多也只是住七十年。

我不是北京人,但我却将北京视为我的故乡。我与北京唯一的,也是最坚实的、不可改变的联系,是精神上的——北京是一个让人心安的城市。

对于不平凡的人来说,北京绝不会将其埋没。且不说它是数个封建王朝的都城,单就当代来说,也有很多不平凡的人在此搭台唱戏:马云在颐和园和老外练过英语,刘强东在中关村摆过地摊。但北京也不是一个残酷的,只允许精英生存的地方。在故宫红墙外的胡同里,在高大的写字楼间,数以万汁的,像我这样的平凡的人在其中出生,成长,老去,在北京的历史上留下轻捕淡写的一笔。而北京对于这些普通人,是博爱而宽容的。

我还记得在烟袋斜街一家卤煮店的门口见过一个老大爷。深冬,他穿着件领口磨得泛着油光的黑色棉衣,插着手站在卖火烧的窗口旁边。“你跟谁学的这手艺呀?”他把头探进玻璃窗里,用鉴赏家一般的目光扫过一个个外皮烤得焦黄、饼面沾着白芝麻的火烧。做火烧的小哥不说话,他警惕地盯着老大爷,防着他蹭到火烧。“哼,一代不如一代喽!我小时候吃的火烧,个个都一般大一样圆,你瞧瞧这个,都快成方的了。”说着老大爷就要给小哥指。那小哥已有些不耐烦了,就转过身去和面。于是老大爷也悻悻地转过身去,口中啧啧地叹着。

正巧这时来了个熟人,老大爷立马脸上堆起了笑,相互寒暄了几句后,他目送着對方进了卤煮店,怅然地回过头,呆呆地望着路对面的瓦檐出神。一阵寒风吹过,他把头缩进衣领里打了个寒战。麻酱香被风带着从店里飘出来,溢满了胡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露出幸福的表情,转回火烧铺子,白顾白地又和小哥念叨起来。

北京不能让每一个人都吃上满汉全席,但能让吃着热腾腾火烧的人也活得有滋有味。在繁忙的地铁里,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贫穷的人和富裕的人共行着。北京允许平凡的人有尊严地生活,也允许平凡的人甘于平凡。这样的包容,来源于看惯朝代更迭、历史变迁的老北京人随遇而安从容自得的心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新北京人。当我得意时,就登上景山,看到那故宫里的金顶红墙从内向外严整地排开,便想到自己不过是历史长河中极渺小的一粒,因而少了浮躁;当我失意时,就登上景山,看现代的楼房从近到远密密地立着,便想到也有许多人同我一样在这城市中奋斗着,于是少了忧愁。如此往复,心境便逐渐归于平和了。

名师点评

文章从一个生长在北京的“移民二代”的视角,讲述自己对北京的情感与认识。作者没有表达漂泊无依的浮萍之感,或对远方故乡的思念,而是坚决地表达着自己对北京的感情:“将北京视为我的故乡。”接着从北京对“不平凡人”和“平凡人”的包容说明北京让人心安。文章结尾写“登景山”乃是妙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北京作为“故乡”对“我”心灵的安抚。

(王彩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