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需一隅谓柔情

作者:邵润泽

古之英雄者,或断七情或绝六欲,自以为至强。然山穷水尽之时,虽有“老骥伏枥”之叹,也不免儿女情长。今之众人者,罡堂过“浑水”滚过“染缸”,力倦神亦疲。然则其心中一隅的爱与光芒,可曾安好?

无论古今,总有以慷慨刚强自居而选择性忽视点滴柔情者。古之“舍生取义”者、“为民请命”者,以“仁者”“丈夫”自况,而以长情者为不屑也。赞之或日“中国的脊梁”,而批之却以《紅楼梦》中评“文死谏”等语为极恰当。又多少今人误解了“大丈夫”一词,自以为能够养家便是尽到了义务,于家人子女之情感则一概忽视,其酿成的悲剧岂又少见乎?柔情只为表象,其实质实为顶住社会压力而守护心中本善的爱与责任。故不怜子才不丈夫,心需一隅谓柔情。

然而在有些今人心中,这不可或缺的一隅却被渐渐尘封,至不知所终。何也?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下,奔忙了一天的人不再有精力去关心、去体味。他们冷漠了家庭,消融了情感,或忘我于牌桌旁,或寄身于酒局中,心中柔情的一隅恐已被人际战争的硝烟掩盖,一如其埋葬的真善美之本心。

心中柔情的缺乏,多来源于生活体验的缺失。或因时空上被压榨的生活空间,或因自己日渐封闭的内心,我们无疑缺少爱与美的体验。故应主动将其吸纳入内心。大到“感动中国”,小到身边亲友的关怀,只要睁开双眼、敞开心扉,不再怯懦和逃避,主动地接纳爱,则内心也将温暖。“留予他年说梦痕,一花一木耐温存”,那略带悲怆的声音却回荡出纯美如梦的意境:“只要童心未泯,无论美好与伤痕,再回首都只有那一抹温存。”一如贺绿汀的钢琴里是从穷乡僻壤流淌出的山野春光,一如《护生画集》是黑暗社会中找寻出的人性光芒。丰饶的内心即使在黑暗中也酝酿着至美的意境。柔情贫乏者是否也可以从中获得爱与美的熏陶呢?

英雄诚可贵,柔情价更高。心需一隅谓柔情,亦爱,亦美,亦善,以葆本心。

名师点评

古今对比开篇,思路开阔。语言古雅,为文章增添了历史的厚重;知识丰富,为理性搭设了良好的平台。引用典故,可称信手拈来;举例论证,自然隐于篇中。分析成因,最见功力,可见思维之成熟;文末点题,水到渠成,讲明心中之柔情。

(王宏伟 孙立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