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

作者:亢金龙

【实用素材一】曾国藩:三千步里识人

晚清名臣曾国藩颇有用人之明,曾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等名臣。

某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刚吃饱饭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所以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惊讶,曾国藩说道:“在散步时,那三个人我都看过了,第一个低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的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第二个喜欢作假,在人面前很恭敬,等我一转身,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不能任用;第三个人双目注视,始终挺立不动,他的功名,将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来三人的发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而第三人就是开发台湾有功的刘铭传。

缓行三千步,不过一小时的光景。就这一小时的光景,决定了三个人的命运。有人也许要说,曾国藩也太绝对了吧。其实,一个人的品性,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他细微的形态动作中看出来的。

多维品读

1.细节里见品格。用人以德为先,但一个人的品德在最初往往也最难观察。小到结交朋友,大到国家用人,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德”的问题。如何识“德”,进而识人,曾国藩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人生经验以及分析判断的能力。

2.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三个人,不知不觉中已经完成了一次未被通知的人生考试,三人的外在表现其实都是出于本性。曾国藩的高明就在于在缓步的过程中不动声色地阅了一遍“人”,从他们细微的动作中,发现其内在的品质,以“品”论人,毫厘不爽。

3.要善于抓细节。鲁迅曾说,写一个人,要善于写他的眼睛。曾国藩观察这三个人,也抓住了“眼睛”这一心灵的窗口。“不敢仰视”“左顾右盼”“双目注视”,恰是三人内心的写照,不是伪装得了的。抓住了“眼睛”这一细节,也就为准确识人奠定了基础。

【适用话题】识人与用人;德与才;学会观察……【实用素材二】松与石

黃山的花岗岩,像一切石头一样,是地壳的矿物质硬块。如裸露于天地间,太阳晒,大风刮,植物是很难生长于此的。黄山松偏不!它们与石为伍,或破石而出,或抱崖并立,看似猛虎卧岗,又如美女披发,铺展出一道道奇特的风景。

如果对黄山松与岩石作一番科学考察,大致情况是这样:松树一旦在岩石间扎根成长,它的根系能分泌一种有机酸,慢慢溶解岩石,把石中的矿物盐类分解出来,为己所用;另外,松与石又同外界自然密切联系,时有尘埃加入其中,空中飘忽而至的花草枝叶,腐烂之后,又添加了另一种营养源。

黄山松不畏艰险,选定在黄山岩石丛这种难以见容、与己为敌的环境里生长,海拔高达一千六七百米,名松的树龄都以数百年计。这些松树因抗风御霜,针叶短粗,冠平如削,绿色深沉,枝干坚韧且富弹性,一株株显得生气勃勃,十分顽强。世界闻名的迎客松挺立在青狮石旁,玉屏峰与天都峰的风口上,寿逾千年,两只巨臂斜出近十米,向四海宾客致意。石头依然是石头,却因松树得到某种滋润和照应;而松树依旧是松树,它从岩溶里吸取养分。松石之间已经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样一种顽强而优美的交织,实在也是来之不易。

多维品读

1.和谐共生。松树不因岩石的坚硬而气馁,岩石不因松树的介入而抗拒。松石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是包容的体现。因包容而和谐,因和谐而美丽,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然。

2.双赢的智慧。黄山松虬枝劲节,黄山石虎踞龙盘,都令人为之叹为观止。松因石而有了奇崛坚韧之美,石因松增添了生机与活力,生存的最高智慧不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而是双赢,是各取所需,是协同发展,是共同实现生命之价值。

3.成长的环境。黄山松给了我们强烈的象征意味,可以说,艰苦的环境成就了黄山松,我们由此联想,艰苦的环境也能砥砺一个人,一个人在困苦中踏实肯干,无忧无惧,昂扬向上,自会像黄山松一样,把力与美展现在世人面前。

【适用话题】付出与收获;包容之美;奋斗的价值……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