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优秀作文素材还原与运用揭示(二)

作者:王典馥

◎高考真题·全国卷Ⅲ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學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素材视点】

①观照时代格局,体现发展思维。青年人在时代大格局下,应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这个重要节点自觉观照、有机结合,做到同呼吸、共命运,让自己在所处时代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作为青年的出彩演讲,要通过“怎么做”的思维深度凸显“怎么写”的思想高度,既关注了国家发展脉络,又将个人成长与时代大背景结合来表达,具有关照现实和社会的意义。

②话题小切入,主题大视野。文题要求考生以青年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体现出青年对国家大事的深刻思考。因此,作文话题切入点要“巧”:或切“五四精神”,圆中华梦想;或切新中国诞生70年,祖国强大我自豪;或切改革开放40年,美好启航谱新篇……这样的演讲,以个人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凸显了中国青年的大视野和主人翁精神。

【佳作借鉴】

昂扬少年身,傲立家国魂

——观“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有感

内蒙古一考生

百年之前,中华大地,军阀专霸,硝烟未消;百年之前,四海之外,列强密谋,暗箭待发;百年之前,神州各处,黎民煎熬,哀鸿遍野。缠斗战火之下,一股新绿悄然而生,它如此茁壮,好像要生出时代,窥探未来的天光。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了。

当我看着大幕上不甚清晰的胶卷录像时,仿佛隔着一层时光的尘土,却仍能感受到青年热血的鼓动。他们年轻的脸上,写满不容屈服的刚毅,他们摇动的旗帜上,刻着不容背叛的正直,一名又一名,一位又一位,男生女生,青年壮年,如同宣泄的潮水,在长街上激昂地涌动。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一块块神州破碎丢失的土地,汇聚到了京城的街衢,拼成一幅动态的万里山河,拼出一支亘古的中华脊梁。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朗读了任公百年之前血泪写就的《少年中国说》,出口的字字句句,就好像与百年之前的时代共振,再次许下了一个有关家国的誓言。我的内心,涌涨着酸楚,却激荡着骄傲。百年之前,我们的空气是如此稀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刘和珍君们张大而无声的口,鲜红而流动的血,越过百年,仍然呼啸着冲进我的脑海。未流下的泪水里,映照的是五四青年们的呐喊、五四青年们的无畏。是他们,给了中国转圜的新生,给了往后青年澎湃的骄傲。

在“写给百年之前的一封信”的环节的时候,我突然不知道从何落笔。我想要告诉他们,现在的中国早已不复往日屈辱,现在的中国,有自己的真枪实弹,有自己的军队武装,有下海蛟龙,有揽月嫦娥,有为人民的政府,有为家国的楷模……中国有了自己的双腿,站起来了;中国有了自己的喉舌,唱起来了;中国有了自己的双眼,记起来了,再不会忘记,百年之前的人们,做出了多大的牺牲。我仿佛感受到无数英烈的眼睛,与我一起,静静品读着这个很好的时代。

“我刚好踩在了时代的鼓点上,今天的你,是否听到了新时代更加激越的鼓点?”历史犹如子弹,穿过无数狼烟烽火,裹挟着无数时代的温度,呼啸而来,正中当代的靶心。置身如今,念及过往,我的心中晕开了一点更浓酽的朱墨,它的名字,叫做“中华”。

愿五四精神永存,愿家国之情永驻,愿新时代青年,眼望千野,声呼万仞!

■素材还原

◎素材还原现场:中国人的探月工程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迈出了新的一步。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至今已发射至“嫦娥四号”。嫦娥四号卫星是嫦娥绕月探月工程计划中的第四颗人造绕月探月卫星,主要任务是接着嫦娥三号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2018年12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嫦娥四号卫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至此,全人类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软着陆。

【还原链接】列叙史例,印证论点。考生围绕“写给百年之前的一封信”这一构想,既言及过往,又着眼当下,从中国由衰弱走向兴盛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随意举出“下海蛟龙”“揽月嫦娥”等中国人民引以为豪的典例,深情告慰无数英烈:如今的中国已经“站起来了”“唱起来了”“记起来了”,人民迎来了极具幸福感的新时代、好时代,有力地印证了论点。

■运用揭示

◎成功示例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风雨飘摇、沧海横流之际,我等更应临危受命,一往无前。无耻的列强想掠夺我土地,欺辱我国民,泯灭我思想,我们就跟他们血战到底!我们的面前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即使双脚划破、遍体鳞伤,我们依旧前行,我们永远不会停下,永远不会屈服!

也许,我们不一定能等到破晓的那天,但只要百年后的中国重新雄踞世界东方,再无人敢唤我们“东亚病夫”,再无人敢轻视我泱泱华夏,那么,今日纵白骨委地无人收,亦是值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前有陈独秀、李大钊先生之振臂一呼,后便有我四万万之国民、有我热血之青年!

击楫中流,请缨提锐,光复神州;百川参拜,关河俯首,热土长留。同胞们,笃前行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我辈初心不灭,长锋不朽,切莫等白我少年头!

谨记我中华生而为龙的高傲,谨记我们的名字是中国!今日,唯有我中国少年敢缚苍龙,庇我神州!

【运用亮点】观点鲜明,情理并显。短文以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1903年前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自题小像》中的名句开篇,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愫。随后,“演讲者”慷慨激昂的言辞中,既有“风雨飘摇、沧海横流”的忧心,也有“临危受命,一往无前”的担当;既有“中国重新雄踞世界东方”的期盼,也有“敢缚苍龙,庇我神州”的豪情。字里行间,流淌着击楫中流的青春热血,彰显着光复神州的昂扬斗志,情理兼具,令人感佩。

◎高考真题·上海卷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素材视点】

①咀嚼中国味道,挖掘丰富内涵。文题意蕴丰厚,上下几千年,当今大中国,“中国味”即是中国文化味。内容方面,可瞄准传统美食,也可聚焦文学、音乐、绘画之“味”等。选材方面,可引入文化特色,也可辐射到人格、个性,还可触及生活特性等。由此,即可突出中华民族色彩斑斓的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博大精深的思想等独有的“中国味”。

②凸显中国价值,拓展全球视野。既立足中华优秀文化之根脉,又体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之美味;有浓浓的爱国情愫韵律的包蕴,也有全球视野中现实问题的关注;不啻在新时代表现上海“国际性文化都市”的特征,还自觉完成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任务。唯有如此注重中外之“味”的融合,才能凸显中国的当代价值。

【佳作借鉴】

味道中国

上海一考生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中国古典音乐倾泻而出的一刹那,你可以体悟到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延绵不绝的生命呼唤,是万世传承流芳的中国味道。

味道中国,道一曲悠扬的歌。随着法国朦胧柔美的歌曲漫步在香榭丽舍大街上,伴随着巴赫的《勃蘭登堡协奏曲》跳一支德意志舞蹈,在活泼欢快的奥地利圆舞曲中拜访莫扎特的故乡……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感受了不同地域的音调,中国味道,似乎也在不断的探寻中使悠久的传统音乐文化悄然发酵,酿出醇厚的香。从李白《关山月》中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到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从阳关三叠到广陵散,采莲女口中哼唱着的小曲儿,船夫划桨时高吟的歌谣,古老的乐曲中流淌的是中国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是经久弥香的中国味道。

味道中国,道一首传承的诗。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元曲,于华夏大地上熠熠生辉,诱八方学子顶礼膜拜。身披战袍的将军驾驭战马驰骋疆场,羽扇纶巾的谋士运筹帷幄决胜朝堂,心系百姓的诗人年老体衰仍志在千里,温柔幽怨的闺妇手折梅花静待归人……儒家文化中忠君爱国的思想在诗中精准体现,诗经中娓娓道来的爱情故事令多少人期盼向往。这是文字的中国味,是流芳百年的中国味道。

味道中国,道有容乃大无惧风浪。“一带一路”驼铃的声响在大漠中再次响起,丝绸之路连线各国共建未来美好明天,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愿以大国的心态善待八方来客,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然而当中美贸易战的枪声响起,东方的雄狮也无惧掀起的巨浪,迎面而上,勇往直前。“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援引自《汉书》中的话语振奋人心。自古以来,中国民族一直保有着骨子里的尊严、不容侵犯的霸气和独当一面的勇气。面对美国的强力打压,中国无畏也不会屈服于强权霸权之下,坚定维护国家利益。这是中国的待客之道,是自信自强的中国味道。

味道中国,中国味道。于花团锦簇中探寻牡丹国色天香,在世界潮流中引领时代方向,于对比中正确认识自我位置,在时代中更加奋起独占风骚。

中国味道,必将悠久绵长,沁人芬芳。

■素材还原

◎素材还原现场:“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还原链接】由说文化而论经济,显“一带一路”中国味。唱响一曲悠扬的歌,吟咏一首传承的诗,展现有容乃大无惧风浪的中国气派,共同诠释“中国味”。为了突出中国善待八方来客的大国胸怀,考生重点引入了“一带一路”的鲜活素材。这样,生动阐述了中国“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待客之道,同时与下文论及的中美贸易战形成对照,突出了在美国强力打压的特殊背景下自信自强的“中国味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运用揭示

◎成功示例

我始终认为,越是“中国味”,才越是世界的。

中国的万里长城,安徽徽州的传统建筑等,具有中国特色,一直被认为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极具世界性。因此,想要我们的建筑具有世界性,就要保持我们的“中国味”。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独具特性的作品,就永远不会凸显国家味、民族味,更不会具有世界性。

越是“中国味”,才会越具世界性。当下,我们需要打造出更多的像华为那样具有世界性的民族科技品牌,让“中国味”浸透整个世界。

【运用亮点】辩证论述,层层说理。短文聚焦“中国味”与“世界性”这一议题,开宗明义提出论点,举出实例阐述看法,层层深入剖析关系,水到渠成归结中心。考生从前面的“认为”到结尾的“需要”,在渐进的论述中凸显了论证的思辨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编辑/李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