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校园的劳动基地里有几株葫芦藤,那是我们的班主任郭老师带着上一届六年级的学生种下的。我们看着它们破土而出,看着它们枝繁叶茂,又看着它们结出了一个个可爱的小葫芦。我们用竹子给它们搭了棚架,还给它们浇水、除草、施肥,帮助它们度过了烈日炎炎的盛夏。
白露过后,葫芦藤开始枯萎,白嫩嫩的葫芦在棚架上显得愈发可爱。郭老师告诉我们可以采摘了,我们便带上工具开工了。棚架不高,我踮起脚尖,伸出剪刀,对准葫芦的藤蒂咔嚓一下,葫芦就脱离了藤蔓的怀抱,落到了我的手里。青绿泛白的葫芦摸上去很光滑,手感特别好。我正陶醉呢,郭老师却说我收葫芦的方法不对,因为葫芦头上得留下一截藤,那是葫芦的“龙头”,有“龙头”的葫芦收藏和把玩的价值更高。郭老师还说,我们种的这个品种叫手捻葫芦,个头都不大,据说品相好的还可以成为文玩呢。
我们把葫芦放在一间空教室里摊开晾了几天,然后就开始了第一堂生态劳动课——给葫芦去皮。全班同学每人一个葫芦,在郭老师的指导下,用工具刮去葫芦的外表皮,据说这样更利于葫芦的保存。同桌小辰问郭老师:“这些葫芦不能吃,有什么用啊?”郭老师打开了教室里的电脑,播放了几个视频。视频中的文玩葫芦晶莹剔透,看上去都很珍贵。同学们学着视频里的方法,把葫芦放在手心使劲搓,说要把它们“盘出包浆”来。
把去了皮的葫芦放在太阳底下晾晒几天后,我们又开始了第二堂生态劳动课——缠“龙头”。我们先小心翼翼地用砂纸给葫芦表皮抛光,然后修理葫芦的“龙头”,再把红绳缠在“龙头”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这寓意着“红运当头”。最后,我们又给葫芦涂上了一层保养膏,据说这样可以让它的色泽更亮,也可以防虫蛀,还有利于包浆的形成。
完工之后,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盘玩着自己的葫芦。传统文化可真有趣呀!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高桥中心小学(601)班
指导老师:郭洪明
小酷龙的第7个赞
赞老师匠心独运,葫芦文玩传文化
点赞理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东西,它在诗词绘画、神话传说中无处不在,但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却比较陌生。老师通过种葫芦、制作葫芦工艺品的方式,让学生既完成了劳动课的任务,又“沉浸式”地学习和体验了传统文化,真是太棒啦!
邀你来点赞 你都上过哪些创意十足的课程?你的老师都有哪些别出心裁的设计?请把你的赞送给充满智慧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