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一类社会新闻总是很吸人眼球,叫“熊孩子闯祸”。对于熊孩子,所有网友的评论来来回回离不开俩字——“欠揍”,就好像孩子挨多少打和他的道德品质直接成正比例一样。围观群众不负责任地发发牢骚就算了,当父母的千万不可以这么简单粗暴地看问题。
如果孩子挨多少揍真和道德水平挂钩,那么在那些立法禁止打孩子的国家,应该满街都是无法无天的熊孩子才对。但事实正好相反。
经常有人问我,外国的父母真的不打孩子吗?
就我居住过的美国而言,虽然每个州的法律不一样,有些州也允许父母用某种特定的方式打孩子(打孩子用的板子多长多厚都规定好了),但是绝大多数家长为了避免麻烦,还是不敢打孩子,万一打重了,孩子受了委屈出去乱说,或者身上的伤痕被发现,家长有失去抚养权的风险,到时候连见孩子一面都难,代价太大。有的时候不是不想打,是打不起啊。那么,又一个问题来了:那些没挨过打的孩子,家长管得住吗?
美国孩子给人的第一印象确实挺自由奔放的,无论男孩还是女孩,个个活泼好动,没有一个“乖巧”的。如果你经过一个典型的北美国家的儿童游乐场,你可能会怀疑里面的孩子都处于某种半疯状态:孩子甩掉鞋子,光脚在沙地上乱跑;在地上乱爬,滚得满身都是土;没命地追赶奔跑,登高爬低一刻不停……没有任何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妥。整个游乐场看起来极端无序,像一锅沸腾的粥,随时会炸锅。
说也奇怪,这么多孩子在游乐场里疯闹,却几乎没有什么冲突发生,孩子们好像会自发地排队,轮流玩,避免冲撞。
为什么能保持这种喧嚣下的和谐呢?因为有人管,每个孩子都有至少一个大人紧紧盯着。就算大人在和别人聊天,眼睛也一直追踪自家孩子,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另一方面是看着孩子的行为,只要发现孩子侵犯他人,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大人一定会在5秒钟之内做出反应。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到美国父母管教孩子的情景。
那时候,我家毛头还不会走路。有一次,我带他在小区游乐场荡秋千,带来的崭新的玩具小推车就放在秋千旁边。不久,游乐场里来了连喊带叫的兄弟两人,目测一个三岁、一个五岁的样子,满场嬉笑打闹喊叫,疯得我头都大了。那个三岁左右的男孩很快看上了我家的玩具推车,拿起来就摔。刚摔了一下,这孩子就被一个胖大婶拎了起来,然后被拽到我面前说对不起。我连忙摆手,说:“不用不用,玩一下不要紧,小孩子嘛!”胖大婶说:“那可不行,这孩子需要上一课,得让他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乱动。”那孩子明显不太乐意,但还是扭扭捏捏地说了声“对不起”。胖大婶满意地说了一句“好孩子”,才松开手让他继续玩。俩孩子依然玩得很疯,但他们再也没碰过我家的推车,而且有意识地与我家毛头保持一定距离。
在美国基本看不到沉稳的“小大人”。和中国孩子相比,美国孩子普遍“野蛮奔放”,有的孩子兴奋起来甚至有点儿疯疯癫癫的。但是,他们再怎么疯怎么淘,在公共场合都会保持基本的教养:他们可能会在公园的泥地里乱爬,但绝少在超市里横冲直撞;他们可能会因为情绪崩溃而大哭,但绝少在安静场合故意喧哗;他们可能吃饭吃得满脸都是,但绝少在吃饭的时候下地乱跑……他们孩子气十足,会大哭大笑,会莽撞冲动,但行为举止却非常有分寸,甚至内化成了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我曾经看到一个三四岁的美国孩子,不知道因为何事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咳嗽的时候依然记得用手肘掩住鼻子,抽抽噎噎地说话时依然用礼貌用语。
我在美国和加拿大一共待了9年多,基本没在公共场合看到过特别惹人烦的孩子,偶尔有不好的举动,也会被旁边的家长消灭在萌芽中。
让孩子有这么好的教养,并不需要打孩子。美国的父母不光很少打孩子,连厉声斥责都很少,但对该有的原则异常地坚持。如果孩子在公共场合行为欠妥又拒绝改正,家长一定会不顾孩子哭闹把他带离现场,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不被接受。天长日久,不用打骂,孩子就知道不该做什么。
所以,“孩子小”“不懂事”“太淘气”“管不了”都是家长推脱责任的借口。
每个在公共场合喧哗、搞破坏、骚扰他人的熊孩子背后,都站着不负责任的父母,他们害怕孩子反抗和哭闹,不想承担对孩子管教的重任和压力,于是放弃了作为父母的权威,把本该在家庭里解决的问题踢到了社会上,让公众来承担教育责任,这才导致了种种“熊孩子闯祸”事件。你看在那些事件里,有哪个孩子是父母监管到位的?
当然,放任孩子为所欲为的父母肯定是极少数,大多数父母还是希望孩子懂事得体有教养的。但是,一提到管教孩子,很多中国父母除了打屁股、吼一通,好像没有其他手段了。其实打骂是最差劲的管教方式,用肢体和语言暴力来“修理”孩子,孩子会认为施加肢体和语言暴力是没问题的,当他遇到比他弱小的人时,就可能用暴力发泄情绪,或者命令、控制他人。
所以,不懂教育的父母越是“管教”孩子,孩子的行为问题越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