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在意象与节奏中飞扬

俞森元的这几首小诗真是“朴实又快乐”!

聪明的他懂得写诗歌“是对情感的思考”和“来自心底的感动”。的确,无论中外,文学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诗歌是心灵的产物、是抒情的艺术,但诗歌的抒情不是空洞的、悬浮的,而总是与具体的事物密切结合。鲜明、独特的形象能承载和传递诗人饱满的情感,并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这种形象便是“意象”。小诗人俞森元就是采撷了丰富的意象并恰到好处地表达自我的诗意,在他笔下,发出声响的小木桥、波澜壮阔的海、薄雾般的云朵、立于枝头的小麻雀都充满了诗意和趣味。

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些“意象”定格到诗歌之中呢?小诗人再一次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那就是寻找到准确的动词,用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将景物、静物变成动态、连续的画面。于是,在金色的秋天,“小麻雀总是凝望着,/凝望着那片树叶,/那是它与秋相遇的起点。”传递出遇见生命、遇见美好的兴奋和欢欣。事实上,自古至今的诗歌名篇常常以动词为诗眼,将诗作的神采、气韵、形象淋漓地描摹出来。小诗人用一种朴实自然的思考捕捉到世界万物之美,看似平常却意趣天成。

更可喜的是,小诗人非常注重并娴熟地把控了作品的韵律。儿童诗鲜明的节奏韵律是赢得儿童亲近和喜欢的原因之一,而语音的轻重、高低、长短及停顿等常常有助于诗歌形成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小诗人选择的事通过诗行、诗节的重复、对比造成结构的整齐与统一,构成了鲜明可见的韵律感,如:两次将“我在这里等你”作为一个独立诗节,表达了强烈的期盼之情;在多个诗节的开头重复使用“与风儿一起等待”这一诗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这些都在诗歌的情感氛围与诗歌的形式之间实现了恰到好处的结合。

期待我们的小诗人俞森元写出更多诗意飞扬而又韵律和谐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