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侯鸟尊

晋侯鸟尊

晋侯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造型为一只伫立回首的凤鸟,凤尾下弯,形似象鼻。

知识链接

鸟尊的修复之路

晋侯鸟尊是一件不幸而又幸运的文物,为什么这样说呢?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盗墓行为猖獗,大量的古墓葬、古建筑都因此遭到破坏,出土了晋侯鸟尊的晋侯墓地就是其中一处:9组19座晋侯和夫人的墓葬中有8座被盗,18座陪葬墓中有10多座被盗。晋侯墓地因盗墓者的炸药爆破损坏严重,藏于其中的鸟尊也因此支离破碎,出土时整身碎成100多片。而不幸中的万幸是,破碎的鸟尊没有被盗走。

2000年,考古学家清理晋侯墓地时发现了一些器物碎片。由于破坏严重,考古人员只能将碎片连同墓土整体一并从墓室中提取,将它们紧急打包运送至北京修复。文物修复专家进行了一年多的反复拼对、修补、去锈工作,终于将这件器物复原。这是鸟尊的第一次修复,然而这只“鸟”却缺了尾巴,鸟尊尾巴的碎片又身在何处呢?

十几年后,北京大学研究人员在清理晋侯114号墓出土的青铜文物碎片时,十分惊喜地发现了疑似鸟尊尾部残片的青铜碎片。经过专家的严谨比对后,证实这确实是鸟尊缺失的尾部残片。

但是,在进行尾部修复时,专家们却产生了一些争议。我们现在看到的鸟尾形似一象鼻,象鼻朝内卷。不过,当时有些学者认为象鼻应该朝外。因为此前发现的鸟形器具,如子乍弄鸟尊、霸国鸟形盉和妇好鸮尊等,它们的尾部都向外。据此推测,晋侯鸟尊的尾部也应朝外。

也有学者认为,象鼻应该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同时,在鸟尊的器身上有一部分纹饰也是朝内卷曲的。所以,文物修复专家依据不完整的象鼻尾巴残件和纹路,将鸟尊尾部修复成朝里卷的形态。2019年,晋侯鸟尊修复完成。

身藏“晋”之名

山西博物院的青铜器成百上千,其中不乏造型奇特的器皿,为何晋侯鸟尊能成为其镇院之宝,还被用在院徽上呢?

大家都知道,山西省简称“晋”,可“山西”两个字怎么看也没有“晋”呀,这“晋”究竟从何而来呢?别急,让我们在晋侯鸟尊身上找找答案吧!鸟尊的背上有一只小鸟,仔细看,那竟是一个盖子。揭开盖子,我们可以在鸟尊的盖内和腹底发现两行铭文,写着:晋侯乍向大室宝尊彝。

这是什么意思呢?“乍”同“作”,意思是铸造;“大室”就是太庙,指晋国的宗庙;“尊彝”就是青铜盛酒器,这里泛指青铜礼器。这句话的大意是,晋侯铸造了这件宝器,献给祖先。由此可知,鸟尊是晋侯祭祀祖先的重要礼器。

根据鸟尊的出土地,我们知道铭文中的“晋侯”是历史上的第一代晋侯燮父。周代实行分封制,周成王将自己的弟弟叔虞分封到唐地,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临汾一带,燮父是叔虞的儿子,他继承国君之位后,迁居晋水旁,并将国号改为晋,是为晋侯,山西省的简称“晋”由此而来。而晋侯鸟尊铭文上的“晋”字,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金文“晋”字,因此,这可不是一只简单的鸟,而是见证了燮父改唐为晋这段历史的“神鸟”!

这件器物还被誉为“晋国之瑞”,凤鸟和大象在古代都被视为祥瑞,这两个形象在晋侯鸟尊身上完美地组合在了一起,写实而生动,不仅表现出工匠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古人对幸福和美好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