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写一个事物,仅靠眼睛去观察它的外表是不够的,还要用心感悟事物的内涵,努力挖掘出它的“深意”。这样,平常的事物立刻就会“立意”不俗,化腐朽为神奇。
现在我就教大家如何从平常事物中发现深意,写出深刻的感悟。
【下水作文】
拥有一颗发芽的心
王小燕
厨房的墙壁挂架上,一个白色塑料袋里装着两个红薯,上次煮红薯粥时剩下的,被我随手挂在这里,彻底遗忘。(交代事件前因)
数日后,取汤勺时,眼角余光里惊现几片绿叶,凑近一看,才发现居然从塑料袋子底部一个破洞里钻出来一枝红薯苗,三四片叶子,支支棱棱的,透着生机,袋子里面的一抹绿,就像凭空变出的一把绿菜。(“我”的发现,细致描写红薯苗的样子 )
我瞪大了眼睛,又极小心地把红薯底部发出的苗从袋子破洞里拽了进去,这才将红薯取了出来,放在案板上。这个长出绿叶的红薯依然像躺在塑料袋子里的姿态一样,七八株小苗冒着绿光,高高低低的红茎,大小不一的桃心叶,分明是一盆艺术盆景。(细节描写,突出红薯苗带给“我”的惊喜)
红薯能生苗,这倒不奇怪,只是令我好奇的是另一个红薯,它什么都没有长出来。它们俩是我同年同月同日买回来的,也同在一个塑料袋子里安家,那为何它如“光头强”一样光秃秃的?(引发“我”触动的点,也是“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我在想:旁边的红薯发芽时,它在做什么?人家在抽茎长叶时,它又在做什么呢?难道就没受一丁点儿的影响吗?哪怕是像模像样发个芽也行啊!你看,它不仅没生芽,还蔫蔫的,有些地方开始腐烂,是否它天生就有一颗偷懒的心?我把两个红薯放在一起,一个如青春少年,一个如垂垂老者,形成鲜明对比。(面对两个截然不同的红薯,“我”展开联想,追问原因,设身处地想象它们生长的过程发生了什么,为下文升华主题作铺垫)
现在,这个长出绿油油叶子的红薯受到了我的恩宠,被我养在水盆里,我每日以温柔目光抚摸它,它获得了水的滋养和我的关怀,很快就以浓浓的翠意奏起了一曲生命之歌;而另一个红薯开始腐烂,被我扔进垃圾桶里与烂菜叶为伍,最终打包扔到垃圾箱。我很感慨,同是红薯,命运却不同。细想,决定它们最终成为什么的,其实不是机遇,而是因为拥有了一颗发芽的心啊!由此,我懂得了,不管身在何处,努力发芽,永不停歇,永远向上,一切皆有可能。(由红薯的命运联系到人生,得出成功的道理,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技巧点拨】
怎么从平常事物中发现深意,提炼自己的感悟呢?其实只需要三点:
1.发现触动点
观察事物时,用心感受:它的哪一点触动了你?这个触动点,就是作文点。一般来说,触动点就是事物引起你关注的点,比如:反常、独特、有趣、有意思、耐人寻味等。上面的例文中,一个红薯长苗,一个红薯没有长苗,这个“反常点”,就是我发现的触动点。
2.展开思考
找到触动点,接着围绕这个点展开思考。怎么思考?八个字:提出问题,寻找答案。上面的例文中,我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借助想象,设身处地对比了它们生长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注意,整个思考过程一定要表达出来,读者才能清晰地看到你是怎么由外到内延展的。
3.由物及人
我们从事物身上感悟到它的生命意义或者生存之道,这些都会对我们的人生有所启发。因此,作文最后一步由物及人,联系自己,联系生活,点出“点睛之笔”。这样,“立意”不俗,主题突出,作文才有阅读价值。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请看陈昊阳同学《风筝》片段: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偶然间抬头,只见高高的电线上缠着一只风筝。本该是一个五彩斑斓的风筝,此刻被线紧紧地束缚,变得破败不堪。时不时有风吹来,风筝抖动着单薄的身躯,将头高高地抬起,像是在奋力挣脱线的束缚。它似乎并不服输,并不因眼前的失败而气馁,它仍为自己的向往而努力。风中,它奋力地扭动身体,使出浑身解数,要挣脱这束缚的“枷锁”。它并不考虑自己能否成功,它仿佛从未想过失败,认为只要努力就无悔。
看着风中抖动的风筝,我突然就想到了自己,这风筝仿佛就是此刻的我——它被线束缚,我被失败所束缚。每日,我在各种题中绞尽脑汁寻找突围;每周,我在“学校、家、补习班”三点一线奔跑。尽管我已经很努力了,月考成绩仍考得不理想,这让我陷入了自我否定。我想放弃,我想退缩,我想挣脱学习这道“枷锁”的束缚。抬头间,是这只风筝给了我莫大的启示:纵使眼前困难重重,也不应畏惧。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境,只要尽力去追赶心中的那道光,就不会退缩。
陈昊阳同学从一只被线束缚的风筝,联系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最后感悟出人生道理:纵使眼前困难重重,也不应畏惧。他就是运用了上面谈到的三点作文技巧:平常事物中找触动点,展开思考,联系自己升华出人生道理。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首清代诗人袁枚的诗:“但肯寻诗便有诗,灵虚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诗。”同学们,只要用心观察生活,发现触动点(灵感),用心感悟事物的内在意义(写作目的),平常事物都能写出好作文。大家快来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