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活了400多岁了。
我是地坛,400多年的风风雨雨,剥蚀了我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褪淡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颓了一段段高墙,四周的老柏树,也愈见苍幽。游人一茬又一茬,但我感觉到没有人能真正懂我。
在那样的一个下午,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越来越大,越来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残疾的青年在宁静的园中现出了身影。他摇着轮椅进入园中,我的内心忽然一颤,仿佛是一种宿命,我知道,一个最懂我的人出现在了我的生命中。
慢慢地,我知道他叫史铁生,因为残疾,他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我伴他在树下徘徊,看一些孩童在温暖的阳光下嬉戏。我对他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与福祉,他仿佛是听到了,四肢猛地一震,在园中扶椅徘徊,不时沉静地思索。在一片朦胧的夜色中,他思索着归去。
后来他便常常来我这里,在阳光下,抑或雨后,与我无言地对话。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一只孤零的烟斗。在一抹生的希望中,我让他明白,要学会感恩自己的命运。在一次次的徘徊中,我让他看到,爱是生命的本质密码。他逐渐明白了我的思想,同时也坚定了活下去的决心。
当然,有些思想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这时,我便与他一同聆听祭坛深处的唢呐声。在苍茫的夜色中,面对苍穹,只听得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
而他便从这唢呐声中懂得我的思想:在牵牛花初开的时间,葬礼的号角已然吹响,在死亡中,他懂得永恒;在时光静寂之处,他看见了无穷之动态。他也常常告诉我,生的希望响得嘹亮,响在过去,响在未来,回旋飘轉恒久不散。
无数个日日夜夜,我跟他交谈着永恒的孤独,永恒的追寻。他也同我倾诉着生命的勇气与美好,就这样在无言中领会着我的心绪,在一片沉静中谛听我的消息,在如光似水的日子里,我们共同赞美生命的欢唱,一同领悟和思考生命的永恒。
我与他思考领悟,在这古园中感悟生命的真理。而今纵然斯人已逝,但我想,他仍在新的路途上与我交谈。因为我与他都明白,此处不过是一处景观、一处际遇,未来旅途还远在无限之前,而他这个不朽的生命,将变成我永恒的知己。唯有他,最为懂我。
【评点】
作者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将史铁生和地坛变换角色,将“地坛”人格化,从地坛的角度来写人,将二者融为一体,同时写出了对生命的思考这个宏大的主题。排比句式和比喻的修辞在文中俯拾皆是,很多句子看似是《我与地坛》中的原句,但因为变换了角色,读来亲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