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媚了春天的花

作者:毛连锋

无需太多,一朵花,有时便会让整个春天明媚;无需太多,一则素材,有时就能使通篇文章生辉。高品质的写作素材,恰似那明媚了春天的花朵,在考场上给考生以智慧的启迪、思维的启发,用自己的娇艳辉映篇篇佳作。这样高品质的素材,在《作文与考试·高分素材》中俯拾即是,笔者从中挑选部分素材,将它们在2019年高考作文中的运用作以阐释,看它们是如何绽放考场、芬芳六月高考作文的。

【高考真题】

(2019年高考作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素材支持】

◎素材一:杨容莲,人称“茶水莲姐”。她主管茶水部,也就是为剧组人员端茶倒水发盒饭,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却一点也不好做。一个剧组近百人,不仅要记清每个人喜欢吃什么,还要懂得适时递过饮品、毛巾或盒饭。然而从业三十余年,“莲姐”将这份“简单”的工作做到了极致。几百个明星,她清楚地记得每一个人的口味。饭菜做得好,还能以包容的心,将片场所有人照顾得“服服帖帖”。在2018年4月15日晚举行的第37届香港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当宣布杨容莲获得“专业精神奖”的那一刻,包括刘德华、古天乐在内的香港电影界众多前辈、大腕,全场起立,掌声经久不绝。为了给她颁奖,成龙连夜坐飞机赶回,并在她发言时亲自为其调整话筒。在颁奖现场播放的短片中,杨容莲这样介绍自己:“我的职位是茶水,我不识字,也有这份薪水,我是小女人,赚到钱,当然要尊重这份工作。” (详见《作文与考试》2018年第19-21期(7月合刊)第66页《茶水莲姐:一杯茶水倒出香港电影“金像奖”》)

◎素材二:朱芊佩,因为父亲做生意失败,高中毕业的她早早投身社会,主动挑起家庭重担。五年里,她做过酒店保安、文职、清洁工、救生员等工作,在工作期间,她接触到了运输工人,羡慕他们自由自在的没有纷争的生活,便应聘了从报纸看到的一则运输招聘广告。可是要在“男人的世界”立足,她只有付出更多的汗水。她曾试过一个人卸60箱货,平均一箱货重数百公斤,忙完都凌晨1点了,当时她只有一个感觉“腿软”。重体力劳动让她负伤无数,但她却说:“有汗出有粮出,就没有什么问题!”“我不可以倒下,因为我倒下就没有人撑我。”最近她身穿小背心、热裤、爬山靴、绑起马尾辫挥汗如雨地手拉重达200公斤货物的照片传到网上,一时走红网络,被网友们称为“最美搬运工”;又因其形象与电影《古墓丽影》中的女主角罗拉相似,被赞誉为“港版罗拉”。(详见《作文与考试》2018年第26期第4页《香港一搬运工姑娘火了!网友说:这才是真正的活得漂亮》)

【运用提点】

这道题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由材料、导引语、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围绕“劳动”,从正反两方面叙说劳动的意义、劳动的传统与现实对劳动的错误认识,为考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导引语明确驱动任务,“结合材料内容”,限定立论基础,要求写作不能脱离材料范围;“面向本校同学”,限定写作对象,要求为文须有对象、对话意识;“写一篇演讲稿”,限定写作文体,要求为文须有文体意识;“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限定写作主题、写作目的,要求为文须有目的、解决问题意识;“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限定写作内容,要求为文须有对为什么要“热爱劳动”的思考,须有怎样“从我做起”的具体建议做法。要求部分虽是写作常规要求,但“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也暗示考生作文所具有的开放性。综合以上分析,此作文不存在审题立意的难度,围绕“劳动”都有话可说。但是要想写好,文章必须要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一是说理的深刻性,要有对热爱劳动的必要性的具体阐述,展现独到的认识;一是思辨性,要有对文中所列错误认识的批驳,即要有对“劳动与学习”“劳动与科技”“劳动与金钱”等关系的阐释,体现思考的深度。另外,写作时如能抓住所列错误认识中的一种来立意,以小角度切入,会比宽泛论述劳动更能获得阅卷者的青睐。

以上两则素材,两位普通女子,虽从事普通平凡的工作,但因為对工作的负责,对工作的认真,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她们的事例说明劳动能给人带来尊严。

【活用语段】

同学们,热爱劳动吧!因为劳动者最美丽,劳动才会给人带来尊严。还记得那位用一杯茶水倒出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杨容莲吗?还记得那位被网友誉为“最美搬运工”的“港版罗拉”朱芊佩吗?杨容莲为剧组人员端茶倒水发盒饭,一干就是三十年,清楚每一个人的喜好,将每一个人照顾得“服服帖帖”;朱芊佩一个弱小的女子,却干着原本是男人干的搬运工的重体力活,用自己的艰辛劳动撑起家庭的一方晴空。她们二人在平凡岗位上用自己的劳动,向人们展示了什么是专注敬业,什么是拼搏奋斗。正因为如此,也才有了杨容莲在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荣获“专业精神奖”时的经久掌声,也才有了朱芊佩红遍网络的“最美搬运工”的赞誉。请允许我用高尔基的名言与大家共勉:“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像劳动,即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的力量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

【教师精评】

文段是个说理论证段,论述热爱劳动的必要性。开篇用呼告提出要求,然后阐释原因,从而提出论点“劳动能给人带来尊严”,体现出论述的严密性。在叙例时,重点突出劳动对人物改变人生的重要意义,语言简练,增强事例说理的力度。文段中用“同学们”“还记得”“请允许我”等词语领起语句,增强了表述的对象意识,体现出演讲稿文体特色,扣紧作文的驱动任务。

【高考真题】

(2019年高考作文北京卷①)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素材支持】

2019年2月24日,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因病去世,享年86岁。1952年,李学勤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殷墟甲骨整理工作;1953年底,转到历史研究所,参加《中国思想通史》写作;随着马王堆汉墓、银雀山汉简发现,又转去整理新出土的简牍帛书……尽管研究领域广博,但他的学术生涯始终有一条主线——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奥秘。“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过去因为西方国家的种种偏见,被贬低了。更好地把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说明出来,对那些被贬低的中国古代文明加以纠正,这是我们历史学者的责任。”从文字、历史到古代文明……李学勤一心扑在中国古代文明的浩瀚大海中,他提出要“走出疑古时代”,还提出“对古书的第二次反思”“重写学术史”等命题。1996年,63岁的李学勤担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历时五年,将中国有据可依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2013年10月,记者曾采访先生,“为何要读史?”先生说,读史让人知来路。两年前,又有记者去探访先生,他念兹在兹的,依然是身为历史学者的责任与使命:“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民族,靠的就是悠久的历史文明。如果我们不了解、不研究中国古代的文明,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就无法深入理解。”(详见《作文与考试》2019年第14期第18页《李学勤:用一生追索中华文明根脉》)

【运用提点】

今年的北京卷作文试题仍然是“材料+标题”型作文,沿袭近几年的命题形式。标题“文明的韧性”为偏正短语,限定了写作的内容与对象。材料对标题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文明”与“韧性”做了阐释与限定,“文明”指中华文明,“韧性”指物体柔软而不易断的特性;材料还指出了中华文明的韧性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性,这就引导考生写作时要有一定的高度。写作导引语中限定了写作文体为议论文,由“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的要求看,必须写典范的议论文;“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的提示,为考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具体在写作时,可以围绕“文明的韧性”,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角度切入立论;也可以选取提示角度中的某一个立论,谈论“文明的韧性”的重要作用。

以上素材中,李学勤用一生追索中华文明根脉,承担起作为历史学家的责任。不正是有像李学勤这样的一代代学者的努力,才让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吗?这不正是中华文明的韧性的来源吗?

【活用语段】

文明如灯,她是光明的,能引领人们走出野蛮的黑暗;她又是柔弱的,有时一点风就能让她摇曳不定。要让文明之灯光明永续,就需要文明的护灯人。中华文明之所以历千祀而不绝,是因为有一代代的护灯人在守护着她。李学勤就是这样一位守护者。他牢记自己作为历史学者的责任,一心扑在中国古代文明的浩瀚大海中,整理殷墟甲骨,研究简牍帛书,写作《中国思想通史》,断代夏商周,只为更好地把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说明出来,纠正那些被贬低的中国古代文明。他的研究,让我们知道了来路;他的追索,让文明有了更加清晰的未来。正是因为有了李学勤这样的学者的代代传承,中华文明才薪火相传,代代绵延,才能成为熊熊大火,不仅照亮中国,更能照亮整个世界。中华文明的韧性,源自中国人民奋斗的坚韧。

【教师精评】

文段从“文明的韧性”怎么来的角度切入,以灯为喻,指出文明的韧性需要人们守护的观点,并用李学勤的事迹作为例证论证,思路清晰,观点明确;叙例时突出李学勤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的意义,扣紧了作文的主旨。

【高考真题】

(2019年高考作文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素材支持】

2019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对海新体制雷达理论奠基人刘永坦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79年6月,刘永坦到英国伯明翰大学进修。求学期间,他认识到,传统的雷达虽然有“千里眼”之称,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世界上不少国家因此致力于研制新体制雷达,从而使“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中国必须要发展这样的雷达!这就是我要做的!”1981年学成归来,他立马开始着手筹备。“大家都劝我说雷达领域有很多的事可以干,为啥偏要干这个?这样的研究风险太大、周期太长,很可能把时间和精力都搭进去了却一事无成。”但是他不改初衷。这是一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具有开拓性的攻坚战,“没有谁会告诉你关键技术,只有咬牙向前走”。经过800多个日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他主持的“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获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1986年,他开始主持“新体制雷达研究”。1990年4月3日,团队首次完成我国对海面舰船目标的远距离探测试验。1990年10月,国家多部门联合举行的鉴定会宣布:新体制雷达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2011年,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在我国研制成功。(详见《作文与考试》2019年第11期第10页《刘永坦:隐在“火眼金睛”身后》)

【运用提点】

此作文是新材料作文。材料看似简单,实际内涵丰富,意蕴深厚。材料以“水”“盐”为例,肯定“物各有性”的常识,但又指出与同类同性相处,不改其性;然后进一步明确“五味调和,共存相生”,才會“百味纷呈”。材料在对比中告诉我们,物要坚持本性,更要调和,与他物共存相生,从而呈现精彩。材料的倾向性很明显,即强调物的“共存相生”。扣住此材料主旨,由此类比联想,就可以确立文章的观点。写作时,可以围绕“个性与共性”“单一与多元”“自我与群体” 等话题,以具体的人与事为载体,阐述调和之美,论述共存相生之道。

以上素材中刘永坦矢志不渝、坚守理想信念,更将自己人生的追求融入国家的发展大潮中,从而成就自己非凡的人生。可以从“人”的成长这一角度切入作文,论述人的成长要与祖国“共存相生”的道理。

【活用语段】

恰如一滴水只有融入海洋,才会掀起滔天的波澜;一个人的成长,只有融入祖国发展的巨流,与祖国同频共振,与祖国共存相生,才会实现人生的价值,成就惊世的事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刘永坦的经历就是很好的明证。学习无线电技术的青年刘永坦看到中国雷达事业的空白,毅然决定投身新体制雷达的研制工作。正是秉持技术报国的理想,才有了他不畏研制风险大,甘将投入付东流的毅然起步;正是抱定技术强国的信念,才有了他从零做起,咬牙前行的艰难跋涉;正是怀揣技术赶超国际的希望,才有了技术领先国际水平的新体制雷达的研究成果。刘永坦将个人事业的发展深深融入到国家发展的洪流中,在与国家同发展、与国家共进步的融合中,成长为中国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对海新体制雷达理论奠基人。新时代的青年人,更要像刘永坦一样,乘着时代的东风,将自己与国家融为一体,与国家共存相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师精评】

文段从人的成长的角度阐述题目中“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的道理,扣紧了作文材料的主旨。在叙例时采用排比句式,突出了与国家共存相生的刘永坦所取得的成就,很好地论证了观点。

编辑/于智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