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蝉

作者:郭静洁

蝉鸣,源于蝉对夏天的深情。简单而丰沛的爱,平常而深刻的心。

蝉声此起彼伏,唱响的是一个个时代,发出的是一声声呐喊。听蝉,听的是盛夏的灵魂,听的是岁月的流转。蝉的热闹,让夏季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了。蝉声是夏谱写的一首诗,历经悠悠千载而延绵不断,时而铿锵,时而婉转。

儿时,我以为蝉是安静而又神圣的。它们透明的双翼更坚定了它们在我心中天使般的存在。“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首《所见》将蝉声紧紧拴在了乡野大地。牛铃叮当,蝉声清澈,就像小孩子眼中的世界,一片澄明。蝉声如雨,当你漫步在树荫下时,稀疏的蝉声可能会沾湿你的衣襟,在燥热的夏季给你的世界带来丝丝凉意。蝉声也浇灌了一个夏天的梦,缤纷了孩子们的童年。

可儿时的我还不能完全读懂蝉,只觉得鸣蝉声越响亮,夏天越热罢了。好像蝉声能使夏天升温似的。我更不知蝉声为谁而鸣。渐渐地,我听到蝉声中夹带着历史厚重的叹息。

“五月鸣蜩。”《诗经·七月》如是说。看来蝉是为时令而鸣的。我不禁感到蝉所承担的历史重任。蝉是夏天的使者,似乎生来是为夏天服务的。如果没有蝉,夏天大概就不完整了吧。

一位古人路过,他说着“之二虫又何知”,言语中充满了不屑。他又说道:“蜩与学鸠抢榆枋而止,又怎能领略到九万里之外的广阔?又怎会有鹏九万里高飞的气势?”这位古人就是庄周。但我认为蝉虽然无法看到更远的世界,却能独霸一方的夏天。

又有一位古人吟唱着“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让我感叹:蝉儿虽小,却能唱响整个夏天,让歌声响彻千古,实属不易,也实属伟大啊!

蝉声又是一首浪漫缠绵的抒情诗,可以说尽离人心中无限事。我猜想:傍晚长亭外,杨柳岸,残月当照,蝉儿一定为离人暗暗不舍吧。那时的蝉一定目睹了离人执手相望、无语凝噎的场景。那凄哀的蝉鸣一定和着离人的眼泪,裹挟着骤雨后的寒意。深秋时节,那对痴男怨女的千种风情兴许都告诉了蝉儿,幻化成无数离人的哀思了吧!

知了一声声鸣叫中带着无尽倦意。我深深地体会到:现在的我們似乎很少能听懂蝉意,或者很少留心蝉意,蝉似乎已经因为失去了钟子期而不再放声高歌。儿时,站在门外,看皓月千里,微风阵阵拂过,几声蝉鸣带来些许凉意。估计几百年前辛弃疾在稻花香里说着丰年,也曾听过清风掠过的半夜蝉鸣吧。

而现在,我站在门外,抬头仰望天空,再也不见一泻千里的月光了。许多人在夜间捕捉未脱壳的蝉,只为一顿美餐抑或是一些微薄的收入,手电筒在树干上发出一道道刺眼的光。夏夜少了些许蝉鸣,不再那么清凉了。蝉声渐哀,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心事。可惜千百年前的子期不在了,也没有人能阻止人们搜寻利益的脚步。

夜未央,蝉声已爬上枝头。蝉声如雨,扑簌簌落下。那些天真浪漫的孩子们,依旧仰望着天边的一弯弦月,听蝉儿诉说着夏天的故事……

(指导教师:娄建筑/编辑:王莹) 评点:江红波

作者引用古人典故和诗词来丰富文章的内涵,文意生动而流畅,有着文化散文的显著特点,文笔细腻,多处引用历代文人对蝉的描述,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彰显古今人们对待蝉的不同态度,从古代诗词的优美到今天的美食,读之令人喟叹无语。但引用过多,有类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属于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表达有所缺失,这是需要在将来的写作中需要注意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