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流动生奇美

作者:吴怡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这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诗句,意思是:沿着浓翠掩映的羊肠小道,登上太行山,远处云雾犹如飘飘玉带若隐若现,而所行之处花香袭人,沁人心脾。一览无余的美,审美感受是短暂的。而登山赏景之美,在于远观有情、近赏有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才能生发出丰富绵长的美感。审美感受正是这样从曲折流动中产生的。

创作,同样讲究曲折流动之美。文贵有情,而情感的抒发要追求层次性,一成不变的情感味同嚼蜡,一览无余的情感不可能耐人寻味。好文章中的情感往往是流动的,因为流动的情感会产生更丰富的层次、更深入的感触。很多名家作品,都能让我们充分感受情感流动的奇美。

一情感的流动促进认识的提升

微选段

我其实并不喜欢那偏甜的辣酱,吃它原是基于一点儿善意,不料竟回收了更大的善意。我千恩万谢受了那瓶辣酱——这一次,我倒真的爱上这瓶辣酱了,为了厨子的那份情。

大约世间之人多是寂寞的吧?未被击节赞美的文章,未蒙赏识的赤忱,未受注视的美貌,无人为之垂泪的剧情,徒然地弹了又弹却不曾被一语道破的高山流水之音,或者,无人肯试的一碟食物……

而我只是好意一举箸,竟蒙对方厚赠,想来,生命之宴也是如此吧?我对生命中的涓滴每有一分赏悦,上帝总立即赐下万道流泉;我每为一个音符凝神,他总倾下整匹的音乐如素锦。

生命的厚礼,原来只赏赐给那些肯于一尝的人。

——张晓风《一碟辣酱》

微点评

作者赴宴,出于善意品尝了无人问津的辣酱,却获厨师相赠整瓶辣酱,由此引出“一点儿善意,不料竟回收了更大的善意”的议论。如果仅停留于此,文章情感和认识都还比较肤浅。作者进一步列举了生活中无人赏识的人、事、情,证明这是普遍现象。当你以为她言尽于此时,作者又从赴宴的情节提出“生命之宴”,用两组类比的句子引出“生命的厚礼,原来只赏赐给那些肯于一尝的人”的结论。主旨从读者以为的赞美厨师的善意提升到赞美那些敢于品尝的人,认识深化,文章也更耐人寻味。作者情感的流动轨迹是:感动于厨师的善意——感伤于世人的寂寞——感佩于生命的厚礼只相赠敢于品尝的人,读者可以循着这样的情感轨迹摸索到作者思想的逐步深化。

微仿作

我飞似的跑着,忽然感到头顶有东西,抬头一看,是一根柳条。我停了下来,脑海里回荡着一句话:“不急,莫慌。”这是外公生前总爱说的话。这句朴实的话语一直伴随着我。“真是太急了些呀,竟不知春天来了。”风胡乱地吹着,我闭上双眼,那些畫面尽数向我涌来。

睁开眼,面前的这棵柳树虽不是记忆中的那一棵,却因为这句朴实的话而生动起来。原来“不急,莫慌”不是单纯的不急躁,而是岁月中沉淀的真理,也许你不经意的一句“不急,莫慌”后会发现一片新天地,那句朴实的话也在心底如初春的花儿绽放开来。

——苏州市太仓新区中学初三 屿笙《良言如春》

微点评

外公的口头语“不急,莫慌”在文章开头只是提示作者遇事莫慌,在叙事之后,结尾用议论点明这是“岁月中沉淀的真理”,因为这句话能启发我们“发现一片新天地”。文章的情感从深情地回忆到深切地感佩,对这句话的认识也进一步提升。

二情感的流动构成丰厚的情味

微选段

我还没回过神,她又说起头天晚上做的梦。说有个人在梦里指责她,说她不好。她问道:“哪里不好?”对方说:“团团(家乡方言“到处”的意思)都不好。”

她边说边笑:“老子哪里就团团不好了?”

可就在昨天早上,她不是这么说的。梦里的那个人明明是说她好。她问:“哪里好?”对方说:“团团都好。”

我便提醒她,帮她把原梦复述一遍。她放下筷子,迷茫地想了好久。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

她已经没有同路人了。她早已迷路。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慢慢与死亡和解。

我却只知一味拉扯她,不负责地同死亡争夺她。

我离她多远啊,我离她比死亡离她还要远。

——李娟《外婆的世界》

微点评

新疆作家李娟写外婆的一系列散文,读来悲喜交加。《外婆的世界》里,外婆年老糊涂,却也活得有一分莫名的喜感。我把外婆带在身边,用自己的方式对外婆好,尽可能留住外婆最后一点儿清醒。一般亲情类散文,这样的感情是常见的。而文中的外婆却并不领情,屡屡“出走”。节选部分,最动人的是最后三段。在外婆对梦的混乱叙述中,我突然意识到,我的提醒、帮助其实已经“介入她的世界太深”,外婆的出走,其实是试图回到自己的世界。我同死亡争夺她,竟是我的“不负责”。“我离她多远啊”,作者和外婆虽同在人世,却已分属两个世界,这里有最深切的悲哀和最痛切的释然。

微仿作

我家虽然不是很富裕,但起码我和妹妹不愁吃、不愁穿;我和妹妹在这个家庭里感到温暖、幸福。

……

我慢慢长大,有了脾气,多次因为父母忙碌到夜不归宿而大喊大叫。

……

等上了高中,住校了,一周才能与父母见一次面;上了大学,半年见一次面;再过几年,T作了,一年才能见一次面。与他们相聚的时间越来越少,虽然现在想想还早,但是时间真的过得很快。

从之前到现在,我与父母的关系一直很微妙。有不少人跟我说过,现在嫌他们烦,以后就会后悔了。从此刻开始,我会和父母多聊天儿、多沟通。对我来说,亲情才是最美好的事物。

——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初三宗傲松《不错过亲情》

微点评

对于父母让自己吃穿不愁,“我”感到温暖;对于父母的忙碌,“我”感到苦恼;但对于自己对父母的不能理解,“我”又时有愧疚。这些感受因真实而感人,构成了文章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情感的流动指向态度的转变

微选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邻居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微点评

请审视关键短语“好好儿活”,这个短语在文章开头是母亲的愿望——希望双腿瘫痪、失去生活信心的儿子振作起来,好好儿活下去。而此时儿子的心理是“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去世后,他终于理解了母亲的付出和坚毅,终于感受到母亲的力量。儿子读懂了母亲的话,决心和妹妹“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他真正将母亲的愿望化为自己的愿望。正是母亲的爱给了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态度的变化是作者情感变化的外在体现。

微仿作

我用手指小心翼翼地抚摸着脆弱的藤茎,为它的未来忧伤。如此纤细的藤蔓怎么可能爬上这座高峰,它的结局已经昭示,既然这样,再多的挣扎也没有必要了。我抓着它的根部慢慢向上拉,连根拔起,随手扔在地上。

……

牵牛花那娇美的花儿与茎叶相互映衬,格外优美。它不仅没有死亡,还活得比曾经更加灿烂。花儿被雨水打得一颤一颤的,将这一隅映照得明媚起来。

或许万物终会消亡,但也不能因此而放弃最精彩的成长过程。每个人死后都不过是一手不黄土,区别在于弥留之际回顾自己的一生是否觉得活得有意义,是否留有遗憾,是否对得起红尘里走的这一遭。

——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初三殷欣语《在路上》

微点评

开头部分我的“摧花之举”是人生困惑和消极情绪的具体体现,而后文牵牛花濒死复生,则让人深思、终而领悟到“不能因此而放弃最精彩的成长过程”,态度转向积极,情绪也高昂起来。

四情感的流动源于叙事的波澜

微选段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跋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拥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座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微点评

《牡丹的拒绝》写了一件简单的事情——花期未至,牡丹未放。

因为天气寒冷,本应在四月开放的牡丹没有开放,这原是最普通不过的自然规律。为了表现牡丹的高贵品质,作者用曲径通幽的叙事方式逐步推进,烘云托月地表现“牡丹的拒絕”。如写人们是“坐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跋山涉水”拥进洛阳城,表现人们赏花心切、观花不易,反衬牡丹的毫不领情。如写传说中的牡丹本就是因拒绝而被贬洛阳,暗示牡丹从来就不事权贵。作者甚至用了两大段的想象来表现牡丹盛放之关,只是为了那一句话——“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叙事的波澜,情感的高低起伏,都是为了说明作者对牡丹的拒绝充满敬意。主题显豁、情感鲜明,都是从前文的叙事和情感的波澜中展现出来的。

微仿作

我好像明白了什么,赶忙上去拉住那个男孩:“那么无辜的一条流浪狗,你为什么要去伤害它?”

“可是……可是……”他的声音颤抖着,“不把他赶走的话,它会受伤的!”

我不明所以。

“昨天晚上,有人从楼上往这个角落丢垃圾,一户人家的玻璃都被砸坏了。我怕它受伤,只好这么做。”他接着说。

“你就不怕你的石头弄伤它?”

“我抛得轻,你放心,弄不疼它的!”他拍了拍自己的胸脯,坚定地说。

我羞红了脸,再也不敢面对他。我轻轻松开了他的手,转身走了。一阵轻柔的风悄然吹来,吹过那个角落,一直吹入我的心田。男孩小小年纪,便懂得为他人着想,即使那个“他”是一只动物。反观我们自己,总是置别人的感受于不顾,只会将自己的道德从楼上抛下来。

——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初三高恒《有风吹过城市的角落》

微点评

文章先写作者看到男孩用石头砸狗,以为是孩子调皮,通过一番对话才明白扔石头是为了提醒狗、保护狗。虽是小事,情节也写得富有波澜,情感从开始的愤怒、疑惑,到最后理解和羞愧,有了曲折起伏的情致。

学生例文

上学路上

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部初三 戴泽安

“磨磨蹭蹭了一个早上!又要迟到了!快点儿……”

“砰!”

随着大门一声“巨响”,妈妈的唠叨被我重重地关在门后。

“每天作业多得写不完,被你催着睡觉,早晨又被你催着起床!进入初三后,天天都是如此!”我一边埋怨,一边怒气冲冲地跑下楼。

一阵寒风吹过,我缩了缩脖子,把衣服拉链拉起来。降温了,但空气十分清新,我深吸了一口气。

小区门口的糕点店热闹非凡,那儿是老奶奶们的聚集地,她们一边等着糕点,一边热烈地交谈,脸上的那份轻松与淡定令我羡慕。突然,一个年轻人从我身边快速走过,只见他手里拿着早餐,腋下夹着文件袋,另一只手还拿着手机打电话。我环顾四周,路上大多是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忙碌的他们为了生活在奋斗拼搏。随着人流,我也加快了脚步。

没走一会儿,便路过生煎店。好久不见,做生煎的师傅从原来的一位老伯换成了一个小伙子。小伙子一看就是新手,神色十分紧张,他时不时撸起袖子擦擦额头上的汗。一会儿,生煎出锅了。打开锅盖的一瞬间,生煎的香味扑鼻而来。霎时,周围都被美味笼罩。小伙子如释重负,原本还有些凝重的脸庞瞬间灿烂起来,紧接着双手利索地将客人的生煎装好。看着客人们对外酥里嫩的生煎赞不绝口,小伙子开心地笑了。那份微笑中的满足和自豪,让我感到温暖。

不知不觉,学校到了,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到校门口。当孩子从电瓶车上下来时,父母赶紧叮嘱:“多喝水呀!…‘上课要好好记笔记!”“别太累呀!”……当孩子朝学校门口走去时,父母关注的眼神紧紧跟随着孩子的背影。直到孩子消失在视野中,他们的神色中才多了几分严肃,然后消失在一片忙碌的人群中。

看到这儿,我不禁为我刚才的冲动感到愧疚。繁重的学业让我在压力与烦躁中迷茫,而父母的爱却时刻陪伴着我。当我们彷徨时,抬头看看周围,总有让我们感动的瞬间,我们要为这份幸福去努力、去奋斗。

我抬头看了看这明朗又美好的早晨,拿出胸卡,面带微笑地走进校园。

教师点评

文章是从普通的矛盾写起——初三学业的重压和父母的期待,让小作者怒气冲冲地走上街头。路上的见闻引起了他情感的变化:一开始他羡慕老奶奶们的轻松悠闲,感受到上班族的匆忙急迫。写生煎师傅,是写他虽承受着压力却依旧做出了香脆可口的美食。最后,小作者又写到校门口送孩子的家长。作为旁观者,不再有当事人的急躁冲动。父母的叮咛饱含着殷切的期待和满满的爱——当他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周围,一切都不同了。最终,他明白了:当我们彷徨时,抬头看看周围,总有让我们感动的瞬间,我们要为这份幸福去努力、去奋斗。主题就这样从情感的流动变化中鲜明地揭示出来。

(吴怡)

逃不过

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初二 吴品萱

我发火了,对奶奶。

“这都周五晚上了,让我好好休息一下行不行啊?!”喊叫之后,我气冲冲地挂了电话,但随即又后悔了。奶奶以前是高中数学老师,我数学不好,住得近的奶奶就每天过来帮我检查作业。这不,刚一个电话过来,催命似的,我就忍不住了。

我洗了把脸,悔意如泉水般涌上心头,抑制不住。怎么可以冲奶奶吼呢?她明明那么疼我。

这些年,每天放学后都是奶奶接我回家,风雨无阻。来时,她总会带些零食水果或路上买些点心。若是没有我爱吃的,她总会不好意思地看着我,吐吐舌头。每当这时,我都会主动牵上奶奶的手,因为我知道,回家后就会有一碗美味的汤或爷爷做的小吃等着我。这是奶奶叫爷爷准备的,叫“张氏邓记小吃”。

当晚,我带着愧疚和回忆入眠,梦里是温暖的,那是奶奶粗糙干裂的手抚摸我时的温暖。

第二天晚上,奶奶又笑呵呵地过来了,完成她昨天被我打断的事。她布满皱纹的脸上带着让我感到暖心的慈祥笑容,我的心里五味杂陈。

为什么还要过来呢?为什么不生气呢?为什么一定要让我愧疚呢?

泪水在我眼眶里打转,却没落下来。

我露出笑容:“奶奶,您来了。”

辅导快结束时,奶奶看到时间已晚,有些懊恼地说:“哎呀,昨天应该把题目先拍个照,我回去先做,这样就快了,可被你一吼,我就……”我沉默着,奶奶也没说下去。

奶奶要回去了,我送她出门。外面寒风阵阵,一片黑暗。奶奶还要上下三四层楼梯,这让我担心起来:“……当心点儿。”

奶奶一愣,又笑了:“好,我走了。”我目送她离开,手里拿着一个她剥好的小橘子,掰下一瓣橘子放入嘴中,很甜。

“啪嗒”,我紧紧攥着橘子,眼泪忍不住掉下来。

我爱的家人啊,约定了保护我一辈子,可终究难逃别离。既然如此,不如好好珍惜她给予你的一切。

谢谢您,奶奶!

教师点评

文章以情取胜。写自己对奶奶从发火到愧疚再到感动的情感变化,叙事和情感的升华是紧密联系的——回忆奶奶的好引出了自己的愧疚,刻画奶奶不计前嫌来指导“我”的学业,表现自己的感动。结尾以奶奶给的一个小橘子的细节,引出“我”对生死离别的思考,使文章情感达到高潮,读者也不由得被深深打动。

(吴怡)

最美的痕迹

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初三 江欣昀

清风吹过,窗边的小树挥舞着浅绿色的枝干,在房间里投下斑驳的身影。屋里,老时钟的指针悄然指向11点。初三学子面临升学的压力,无一例外地在题海里挣扎,我亦如此。学习之余抬起头,望着漆黑的夜空,我不禁疑惑:如此努力,究竟是为什么?苦读数年,又有什么意义?

迷茫间,早晨在地铁里见到的情景又浮现在脑海中。清晨的车厢里一如既往地挤满了学生和上班族。在众多手机中,几本书分外引人注目。鹅黄色的英语单词书是一位高个子女生的,她时而低着头,努力地背着什么,时而微微斜侧身子,口中念念有词;雪白的语文讲义是一位戴眼镜女生的,一副聚精会神的样子,恐怕是在背诵重要考点;浅绿色的化学课本被穿格子裙的女生拿在手中,稍微有点儿破损的封面显露出她的努力;车厢的另一角一个座位上,一位小个子男生正握笔演算。有时车厢微晃,他赶紧用宽大的书包紧贴着车身保持平衡,马上又埋头到数学世界中。各色手机旁的空气都是喧闹烦躁的,但这些学子身旁的空气却仿佛被丰富的知识点亮,显得沉静、蓬勃、向上。

挥洒汗水的篮球场已被初一初二的学弟们占据了;静谧的图书馆里,再没有悠闲地翻着漫画书的姑娘;食堂里等餐的长长队伍中,手拿资料低头默读已成为一道风景。初三学子们不用亮丽的青春取悦现在,而是用辛勤的耕耘照亮未来。此时此刻,我们都以最大的努力,在16岁的青春里留下最美的痕迹。

我若有所悟……

再没有一段年龄如16岁般绚烂,再没有一个季节如此充满生机,再没有一个时刻可以像这样尽情挥洒汗水。在花季绽放光彩,用春光播种生机,用学识点亮浩瀚的宇宙,驾船探索知识的无垠星海。用一种最绚烂、最长远、最有意义的方式度过唯一的16岁。

晚风轻拂,吹过纱窗,掠过我的发梢。窗边的小树奋力拔高,挥洒着充满生机的浅绿色。我知道,它也要在青春时节,留下最美的痕迹。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十分“接地气”,对地铁中埋头学习的场面有细致的描写,对初三学子读书目的有细致的揣测。运用虚写手法主要表现同龄人都与小作者一样在为梦想执着奋斗,这样的自己不孤單。

(李耀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