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迷津
在《看影视,学写作(一)》中,我们了解学习了“巧引妙用台词,观影借题发挥”“感悟主题思想,弘扬真善美”和“借鉴人物表现法,增强表达形象性”三个方面的表现手法,本期我们将从学会设置适宜的环境“巧设情节起伏”和“精选表现技巧”三个方面了解、体会如何借鉴影视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一学会设置适宜的环境
环境描写是叙述类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作品中的主要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还可以起到烘托或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主题思想等作用。因此,进行环境描写时,一定要考虑为人物、情节和主题服务,不能单纯为了描写而写作。
故事环境一般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比如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类似这样的场景:镜头先放在阴云密布、大雨倾盆的自然环境上,然后再慢慢转移到屋子里活动的人物,故事情节开始发展;或是镜头里先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全景,然后逐渐聚焦到街头匆匆行走着的主人公身上。观赏影视作品时,对于这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画面,我们应该多体会导演这样安排的用意,想一想安排这样的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描写人物、推动情节或暗示主题有什么样的作用,以便写作时能根据不同的需要描写适宜的环境。
写作时,可以直接描写客观环境的种种特点;也可以通过人物的主观视角进行介绍,然后引出事件。有的影视作品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会不时穿插进来一些环境描写的片段,以缓解或增强故事的叙述节奏,体现人物的情感变化,这种处理方式需要作者较好地把握环境特征与故事发展的契合度。
二巧设情节起伏
故事发展的线索或脉络在影视艺术中常被称为“故事线”,分为一条或多条。比如在警匪片中,经常会有警察与匪徒两个方面的故事线,中国旧时的说书人常将此叫作“花开两朵”。但这种双线情节在故事的高潮部分总要交织在一起,实现双方矛盾冲突的最后交锋,最终完成此消彼长的结局。我们在写作时,主要学会使用一条线索就可以。对于喜欢撰写叙事类故事的同学,也不妨尝试多条线索的叙述方式,你一定会在其中感受到无穷的趣味。
围绕一条“故事线”展开的故事情节,如果想引人入胜,首先就要考虑避免平铺直叙。为了使文章达到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我们从影视作品中学习并借鉴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波三折法和抑扬结合法。
(一)一波三折法
一波三折法就是经过三个(也可以是四个或五个)不同时间和空间地点)的转换,在时空转换和情节起伏变化中塑造人物、揭示主题。
这种一波三折法可以出现在故事的局部,也可以贯穿于整个故事中。我们可将其分别称为“局部式”和“整体式”。
所谓“局部式”就是只在局部出现连续的若干个镜头,在较短的情节起伏变化中塑造人物性格。
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男主角派的名字“PISOINE”与英文“PISSING”(小便)谐音,于是备受同学们嘲笑。影片先用三个简短的不同场景反复表现他一再受到有意或无意的嘲弄。然后,交代男主角自作主张改名为PI(派),在四个不同课堂场景中,他一次比一次地深入展示他对圆周率π的记忆情况,尤其在第四个场景中连续写了四块黑板的π值,获得了全校师生的围观赞叹。这四个简短场景在影片中用时不多,却集中、鲜明且有层次地展现出全校师生对其态度的扭转,让人不得不佩服少年派的聪明与机智。这简短且集中的交代,既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性格,也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做足了铺垫。
所谓“整体式”,是指整体故事情节在不同时间和空间里展开,一般选择三至五个时空的转换场景。因为平时写作的字数限制问题,建议大家写记叙文时写成三个时空的。
采用这种方式的影视作品很多,典型范例比如影片《碟中谍4》,故事背景先后设置在俄国戒备森严的克里姆林宫、沙特磷米的哈利法塔和充满印度风情的孟买,三个时空的转换既带领观众观赏了异国风光,又为塑造阿汤哥机智、果敢与忠诚的性格特征做了铺垫。
再如影片《汽车总动员2》,闪电麦昆参加世界汽车大赛,整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先后转换了五个场景:日本东京、德国黑森林、意大利汽车大赛赛场、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五个时空场景的历险有同有异,既集中表现了麦昆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也避免了影片内容上的重复。
(二)抑扬结合法
抑揚结合法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手法,具体运用在部分情节或整体情节上。
一般影视作品中塑造正面人物,大多采用欲扬先抑式,先表现主角的弱小、胆怯、无人关注甚至是饱受屈辱,再通过一个个故事情节来展现他身上的闪光点,比如《阿甘正传》《蜘蛛侠》等。
塑造反面人物则大多采用欲抑先扬式,先表现其光鲜、美好的一面,然后在故事发展过程中,逐渐揭露人物的丑恶嘴脸。
三精选表现技巧
故事主题主要通过环境、人物和情节的设置来展现,三者各有表现技巧。观看影视作品时,要特别留心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运用了什么方式方法来表现的。
这里主要介绍影视作品中常见的三种技巧。
(一)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MONTGE)法语里意为“剪接”,原是建筑学的术语,意思是“构成、装配”,后来用来表示组合影视镜头的意思。影视作品中的蒙太奇手法是将一系列在不同时间、空间,从不同距离、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用以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每个不同的镜头按照一定顺序拼接在一起,会产生每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意义。
比如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电影一开始的镜头是拥挤着前进的羊群,紧接着变成拥挤着走进工厂的工人,这两个原本不相关的镜头先后出现,暗喻着工人就是任人驱赶、宰割的羊。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先后连续描述两个场景,前一个与后一个形成一种比喻关系,要注意两个场景应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比如我们先描写一台机器疯狂运转,然后描写一个学生在埋头学习,以此来表现学习的紧张和忙碌。
(二)视听结合法
影视作品作为视听艺术,除了丰富多变的画面,还有与剧情发展相配合的背景音乐或插曲。一首恰到好处的影视乐曲能渲染气氛,能烘托人物内心的情感,使观赏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如韩剧《请回答1988》,这部剧的剧情与背景音乐配合得非常完美,尤其是韩国野菊花乐队的《你不要担心》《青春》等曲目,其音乐节奏和歌词总会恰到好处地营造猛戳观众泪点的感人氛围。
写作时,我们当然没办法插入一首有声的乐曲,却可以插入一段歌词或对某一首歌的描述,达到烘托气氛、抒发情感、丰富表达效果的目的。
(三)细节突出法
影视作品中常用特写镜头突出某些人或物,借以强调人或物的特征。这种特写镜头在写作中就是一种细节描写。
写作时,一些需要强调的人或物的特征,我们可以采用描写其局部细节特征的方式,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比如通过着重描写一个人的五官或动作、一支捏在手里不停转动的笔或一台嗡嗡响的空调,表现人物的心理,渲染一种特殊的气氛。
学生习作
厚积,才能薄发
四川成都石室中学初中学校2019届 付佳怡
指导教师 王建敏
在我学习围棋的路上,经历过无数次晋级比赛,而最让我难忘的是那场比赛。
那天早晨,艳阳高照,我一边侍弄阳台小花园里的花草,一边自言自语:“今天天气真好,花儿要开了!”
“佳怡,你爸给你报了绵阳的围棋定段赛,明晚出发。”妈妈突如其来的声音如晴空霹雳。
天哪!又要参加围棋比赛。为了考到一段,我都已经参加过不下十次比赛了!曾经的失败让我心有余悸,我的心承受不起这样频繁的打击。我无数次想放弃它了!我对自己已失去信心。
可妈妈向来说一不二。她既然说了,我就必须做,否则我也不会坚持学习九年的围棋。而爸爸更是“先斩后奏”,这不,没跟我商量就已经报名了。
我的心情瞬间跌到谷底。
去吧,振作起来,已经失败了那么多次,也不差这一回。如果我不去,爸爸妈妈肯定会伤心的。我给自己打气:学了那么久,现在放弃也太可惜了!之前的心血不能白费,还是坚持下去吧!
比赛开始,第一局我轻松战胜了对手。后来一连六局,我节节胜利,我的自信很快就回来了!我感到全身每个毛孔都舒展开来,身体也轻飘飘的。然而,第七局棋刚下不久,我就受挫了。
与我对弈的是一个年纪与我相仿的小男孩,又黑又瘦。他静静地坐着,双手扶膝,眼睛平视时,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盯着极近的近处,让我捉摸不透。他的棋风虚虚实实、东躲西藏,真假难辨。我的棋势一会儿山穷水尽,一会儿又柳暗花明。五十分钟过去了,这盘棋才下了一半。我第一次承认围棋也是一项运动,而且是马拉松。我在学校参加1000米长跑,跑到一半就感到很累,但过了一个限度,就麻木了,惯性会牵引着我向前。可下围棋要始终处在精神紧张的状态中,围捕对手,将其逼向死角,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我打量着对面的男孩,他似乎也在为遇到我而苦恼,眼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后来的人拼命往前挤,挤不进来,就抓住人打听。我似乎看见了父亲的身影,也似乎听见人们在议论。
而那男孩对四周无动于衷,他的脑海里或许仅剩奋力厮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终于,我们进入了数棋环节。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儿,毕竟势均力敌,我对这盘棋并没有特别大的把握,周围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上的声音都听得见。过了一会儿,我清楚地听见裁判说:“付佳怡赢了0.5目!”
全场掌声雷动。
“这个女孩好厉害!”
“男孩可惜了!”
人群里议论纷纷。
我脸上火辣辣的,不知是我太激动还是觉得大家都在看着我。
那个男孩在听到结果后忍不住大哭起来。我十分理解他,我也有过这种心情。可此时我更多的是开心,因为我是唯一一个七盘全胜的选手,这也是多年来唯一一次获得七盘全胜的比赛。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随着年龄增长,我从下围棋中领悟到一些真谛:下围棋,有输也有赢,有时会大获全胜,有时又输得一败涂地。只要不畏挫折,努力奋进,满怀信心,在坚持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总会迎来志得意满之时。厚积薄发就是這个道理。围棋之路如此,学习之路如此,人生之路也是如此。
教师点评
本文结构完整,叙事清楚,主题明确,借鉴“电影手法”灵活多样。前几段运用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描写点明了事件发生的环境、背景,为后文记叙的事件做了铺垫。文章中间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展现出小作者曲折的学棋经历,揭示了“在坚持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总会迎来志得意满之时”的道理。
(王建敏)
父亲的字条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港狮学校七年级 杨青涵
指导教师 解宝起
翻开自己的收藏夹,里面有同学送的卡片、老师发的表扬信、自己制作的书签……在我的成长历程中,它们都很珍贵,但最让我珍视的,却是一张小小的字条。
“我练了!谁说我没练?!”我委屈的申辩如一声惊雷,打破了客厅的安静。“还敢狡辩!偷懒就是偷懒,练就练成这样吗?……”爸爸的语气由质问升级为呵斥。嘭!卧室的门被我狠狠一摔,我倚着门,无力地滑坐到冰冷的地板上,头深深地埋在两臂间,鼻子一酸,两颗豆大的泪珠掉了下来。门外,父亲的训斥夹在烦人的蝉鸣声里,不停地刺激着我敏感的神经。
为什么总是不理解我?为什么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我?我心底的难过化作泪水,打湿了弹了五年琴的手指。我讨厌爸爸无端的指责,就像他不满意我所做的一切。一言不合,哪里都能成为我们的战场,频繁的争吵令我感到疲惫。
第二天上午,我迷迷糊糊地从床上爬起来时,已经九点了。不经意间瞥向桌子,一份早餐摆在上面。走近看,是一杯酸梅汤和一个馅儿饼,桌角还有一张窄小的字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只写了一句话:
“记得吃早饭。
——爸爸”
我的目光停滞了。
脑海里蒙太奇般放映着我和爸爸相处的一幕幕:
小学时放学回家,爸爸当着我的面掀开一块盖着钢琴的布……
早晨的厨房里,爸爸悄悄拌着肉馅儿……
每天的书房里,爸爸帮我收好作业,摆好琴谱……
昨晚的客厅里,我和爸爸怒目而视……
那一刻,周围静得可怕,连那令人心烦意乱的蝉鸣都停了下来。我的心沉沉的,脸火辣辣的,愧疚感涌上心头。
我想起电影《疯狂原始人》中,主人公小伊也不喜欢她的爸爸瓜哥,不理解他的循规蹈矩,讨厌他的啰嗦无趣,但她的爸爸仍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小伊。直到一次危机袭来,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听到女儿的呼唤,终于突破了自己,来到小伊身边。小伊也终于放下偏见,说出了那一句迟来的“我爱你”。
也许,我和爸爸之间也隔着一句“我爱你”。其实,不论争吵还是指责,都掩盖不住爸爸眼底的温柔。
我轻轻拿起桌边的笔,在字条上一笔一画地写下了三个字……
教师点评
本文运用多种影视表现技巧增强了文章表现力。如用视听结合法把眼前场景与耳边的蝉鸣相结合,前后照应,见证人物成长。再如小作者以“蒙太奇”镜头剪辑法叙写回忆,表现自我反思和悔过的心路历程。对电影《疯狂原始人》的回忆和思考让最后的举动显得顺畅自然,情感流露生动真实。
(解宝起)
宁静的夏天
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初三 林东秀
指导教师 黄琬雅
烈日炎炎,夏风夹杂着稻草燃烧的味道扑面而来,远处传来悠悠的潮剧声。
“突突突”,三輪车在震颤中一溜烟儿开走了,我一手抓着车厢把手,一手扶着脚边的行李。抬头远望,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田地和低矮的房屋,我又踏上了家乡的土地。
下了车,我拖着大包小包跟在妈妈身后,眼前的土路和路边的杂草让我感到亲切。妈妈轻车熟路地走到外公外婆家,大门紧锁,透过门缝向院子里看,一个人影儿也没有。“没人在家,肯定是去干活儿了。”于是妈妈朝屋后大喊了几声,不一会儿,“哎——来了!”外婆的身影从屋后的菜园里探出来,见是我们,嗔怪道:“回来也不说一声,快进去放东西。”说完就急急忙忙地跑去叫外公。
我很快就在这栋红砖楼里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吃过午饭,我三步并作两步迈上台阶,到二楼的各个窗口寻找合适的角度捕捉最美的风景。正午时分,热浪把人们烤得都躲回了家,四周一片宁静。古旧的建筑在蓝天的映衬下别有一番韵味,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岁月的流逝;屋后一方小小的土地种上了竹子,风吹过,竹枝摇摆,竹叶互相摩擦碰撞,奏出动人的乐章,也带来一丝清凉。坐在窗边,我把窗户开到最大,看阳光从地上爬到床沿,又跨过床下了地,逐渐暗淡下来。这时,我总会踩着一张椅子站在窗前,看天边的晚霞,任风从我的脸庞拂过,在鼻尖留下燃烧稻草的味道。
吃过晚饭,外公总要坐在门口一边纳凉一边听潮剧,他泡上一壶茶,一边喝茶,一边随着乐曲的节奏晃动着脚,听得高兴了便品一口茶,好不惬意。“五湖朦朦春正晓,仙风习习红尘渺,报道瑶池金母家,仙人聚集蓬莱岛……”戏曲抑扬顿挫,就算不懂戏的人,也会被感染。听完戏,外公就和我们一起看电视,外公总爱剧透,外婆也在一旁补充,惹得我和妈妈也没有心思继续看,于是我们就一边看一边聊天儿,外公外婆说着亲戚们近况如何,说着村里的趣事,你一句我一句,有时俩人还斗起嘴来……
老家的生活如一幅田园风景画,简单自然,色彩不艳丽却让人很舒心,真想在老家多住几天!
教师点评
本文多用环境描写来表现回乡的生活。小作者对老屋环境的描绘除了体现乡村的宁静,更从侧面表现了天气的炎热。文章对阳光移动的描写既生动具体,又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如电影镜头般,不着一言便写尽了一整天消磨时光的悠闲:最后一家人喝茶听潮剧、看电视的快乐情景也依托几个细节交代清楚,温馨和睦。
(黄琬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