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缓缓

作者:肖一帆

【素材演练】

每个年代都有一个年代的智慧与处事方式,阅读了上面的古人小智慧,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生活小智慧呢?请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佳作示例】

我们不够慢。

当今人们的腿脚慢了,肯花时间闲庭漫步、思索人生,但是舌头还没慢下来。情绪从人们的心里直通嗓子眼,没经过肚子里的九曲十八弯,吐出的字眼都带着急躁与体温——在这方面,我们是最诚实的表达者。可这份直率,正逐渐向暴躁和无礼演变,在人与人之间竖起了布满钉子印痕的篱笆。所以,我想,有时不如缓缓,给自己留点余地,也给别人留点空间。

在父亲连续几天吐槽我作业效率低下之后,他终于狠心断了网:查资料的网页总是显示“尚未接入互联网”,下载一首歌曲不知道要加载多久……虽说网络是无形的,可我的的确确感觉到周围是少了些什么。我仿佛成了没水的、缺氧的鱼儿,焦躁和郁闷让我不停地扑腾。没过多久,焦灼就变成了恐慌,就像一直依赖的东西消失时的手足无措。书看不下去,题目想不起来,觉也睡不着——虽然我不一定会上网干什么,但是没有网络我什么都干不了。

窗外青蛙叫个不停,晚风吹得窗帘像醉汉一样摇摇摆摆。我再也忍受不了这种生活,就要冲出门去找父亲理论。理由都在舌尖陈列好了,情绪也已经膨胀得足够大,我像个沉甸甸的气球,要么自己胀破,要么被别人戳破。

开门的一霎间,正巧遇到母亲,她瞧见我怒气冲冲的样子,便也明白了大概。

“你缓缓,也动脑子想想。”

她没戳破我,也没让我继续膨胀——她给我把气放了。

回到房间,没了歌声和消息的提示音,房间里倒也清净了不少。一直习惯网络虚拟世界里的五光十色,回到简单安静的现实生活倒像是在梦中。周围散落的书都没翻多少,歌单倒是刷了大半,我像是一位做完手术的病人,麻醉剂的效用过去后忽然清醒了。

回忆起刚刚的气愤,现在忽然觉得这一切都那么滑稽。晚风清凉,蛙声依旧,我拿起书,重新拾起起心中的安宁。

现在回想,或许每一次的发泄前,我们都需要一次给自己缓缓放气的过程。缓缓,不是懦弱,不是憋屈,是谨慎的后的三思而行,是清醒后的扪心自问,是让自己的视角由主观变客观,是抛却任性后设身处地为己、为他人着想的成长。就像美国总统林肯,每次想责骂别人时他都会写一封“不会寄出的‘愤怒信’”,信的结尾总是写着“永不署名,永不寄出”,以此让自己平静下来;又比如被戏称“松江太守明日来”的太守赵豫,若不是要紧的事,他总会想办法让大家避免对簿公堂。因为他明白,打官司的人大多也都是逞一时气愤,这种“缓缓”的方式,终平定一方”。速战速决是一种生活方式,然而,有时候,“事急则缓,事缓则圆”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不如緩缓。当我们遇到棘手的事情,当我们的情绪找不到合适的发泄出口,不如静下心来,请等一等。尤其是在当下匆忙的社会中,尤其是在我们青春的年华里,让舌头歇一会,让情绪等一会儿,然后,就能让事情在“不如缓缓”中淡化成虚无或找到最佳的解决途径。既解决了问题,又不会伤了亲人友人之间的情感,如此处事的智慧,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教师点评】

文章构思精妙,从自己的生活宕开一笔:年轻的心,总是渴望与时代脉搏同步,总是希望能够过上与自己“标配”的日子。于是网络生活的“开挂”与现实生活的不协调,就会衍生出新的矛盾:网速跟不上心跳的韵律,就有了“焦躁”和“恐慌”,就有了“涨破”或“戳破”的心的囚笼。而“智慧”的解决方式,就是要拥有一个“不如缓缓”的心态,以及一种“事缓则圆”的迂回战术。这样的构思,由一个点推及到一个面,再到一个立体的呈现,文章的结构巧妙贴合,且恰到好处!

语言清新自然,干净纯粹,不落俗套。真个是珠玉之言,圆润之语,周匝萦回,回味无穷。

(指导教师/夏年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