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

该文物全长18.7厘米,容积202.15毫升,外壁刻有75字铭文。

知识链接

最早的“中国标准”

在上海博物馆有一件青铜量具,它体形不大,看上去平平无奇,却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的名字叫商鞅方升,呈长方形,直壁,后面还有一根短柄。商鞅方升是什么呢?方,指的是器具的形状 ;升,则是容量单位,因此,这是一件度量粮食的器具。

那么,这个巴掌大的量器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能够成为“镇馆之宝”呢?

商鞅方升的“说明书”

要了解一件陌生的物品,最先查看的当然是说明书啦!这可巧了,商鞅方升正是一件自带“说明书”的文物。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它的“说明书”。

商鞅方升的左壁刻有铭文:“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这句话意思是:“秦孝公十八年,齐国派遣使团到秦国商议大事,同年冬天的十二月乙酉日,大良造商鞅监制了这件标准量器,该方升的容积为十六寸又五分之一立方寸。”这段“说明书”清晰地交代了方升的制造者、容积:大良造是秦孝公时秦国的最高官职,掌握秦国军政大权,“大良造鞅”指的便是时任秦国大良造的商鞅;十六寸又五分之一立方寸则是当时的一升。

再往下看,方升底部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发布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这段“说明书”介绍了方升的由来: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诏令丞相隗状、王绾依法矫正度量衡器,代替列国原本各有差异的量制,商鞅方升便是统一量制的实物。

此外,方升右壁还刻有一“临”字,与柄相对的一端刻有“重泉”二字。这是两个地名,极有可能是方升曾经履行“职责”的地方。

最早的“中国标准”

商鞅方升是商鞅亲自督造的度量衡标准器中唯一幸存于世的一件,也是目前商鞅变法的唯一实物例证。商鞅方升的使用对于加强秦国内部的联系,推动秦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快秦国强盛的步伐发挥了很大作用,更为此后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方升核心的历史价值浓缩为两个字就是“统一”,它是中国度量衡史上极为重要的珍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商鞅方升是最早的“中国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商鞅方升不是近代科学考古发掘的成果。它具体的出土地点和时间还未可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龚心钊从清晖阁购得商鞅方升,藏于龚氏汤泉别墅。之后,商鞅方升又经历几番颠沛流离,最终藏于上海博物馆,并被奉为“镇馆之宝”。

每一件国宝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商鞅方升不属于哪一个人,而是属于一个国家,它的背后藏着秦国崛起的秘密,更藏着中国统一的强大力量。一个强大的国家,必定会有统一的法度在背后支撑。商鞅方升见证了这个统一法度的力量,更见证了最早“中国标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