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方式的变化

作者:孙慧敏

1974年,老爸在乡下一所中学读高中,当时人们一般靠写信互通信息,邮票那时8分钱一张,后来涨到2角、5角……听老爸说,那时写信,路程近的至少需要3天才能收到,如临市之间的通信;远一点儿的至少需要一星期,甚至更长时间。1978年,老爸在江西省萍乡市读中专时,家里寄的信,经常超过一星期才收到,家里到萍乡市有500多里的路程。

当时如果遇到急事就发电报,1982年,我的爷爷病故,大伯在乡里给老爸发了一封电报:父病故速回。那时发电报费用昂贵,1个字1元钱,5个字就用去5元钱,老爸那时月薪才30多元。上午10点发的电报,到下午2点才收到,时速不尽如人意。

后来,老爸有急事就到公话亭打电话。1999年,老爸从江西高安给武汉的表哥打电话,打了3分钟,花了24元钱,平均每分钟8元钱。那时我家没装电话,打给家里的电话都是先打给邻居,要邻居转告,很不方便。

2004年,老爸在一家乡镇煤矿打工,单位花700多元給老爸买了一部三星牌手机。那时手机只能拨出和接收电话、发信息,功能简单,但话费很贵,往往交100元话费,很快就打完了。

老爸近几年出省打工的次数比较多。2013年,他去云南省镇雄县打工,在江西高安办的移动电话卡,到镇雄就打不通电话了,必须换云南省的电话卡才能打通。老爸只好到公话吧打电话。2015年,老爸办了中国电信卡,可以全国漫游,这下好了,到外省也能打通电话了。再说话费,现在通信公司取消了漫游费,话费降了不少,交50元话费,至少可以打两个月呢。

2016年,老爸换了4G手机,手机的功能更多了,可以用手机上QQ,用手机微信答题、投稿、拍视频、发送和接收红包。现在,手机还成了学校一种很重要的教育工具,它架起了学校老师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考试成绩,老师会用手机发给家长。老师还会用手机布置家庭作业:“孙慧敏的家长,孩子有新的作业,英语要默写第二课单词。”放寒假了,老师会发来微信:“孙慧敏的家长,雨天和雪天路滑,提醒孩子路上注意安全。”

我家通信方式的变化从一个方面见证了祖国突飞猛进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变化日新月异,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多么幸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