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与隐

董羽珊

仕与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话题,是千百万文人心中最激烈的挣扎。二者交织着,厮杀着,成就了一桩桩名士美谈,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或浓或淡的墨痕。

古语云:“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学问做得好的人就应该去当官。于是,“入仕”成了文人们的一致追求,“治国,平天下”成了他们人生的终极理想。只是,官场如战场,其中的黑暗残酷岂是常人所能承受?陶渊明坐不住了,于是他拂衣归田里,去寻找他的桃源生活了,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以及一个仍旧纷乱的局势。才子李白当年也意气风发地来了,只是很快就飘然而去,只给后世留下了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众人纷纷赶往京城,却又怀着满腔愤懑离开。既然向外探索无望,便只得向内求索,至少内心的清净还在。归隐,逃避,可这世道仍未改变!当初“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心胸,当初“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气概又去哪儿了呢?正如木心所言,他们所谓的“牺牲精神”,恰恰是没有“牺牲精神”的体现。许多文人,当初渴遇而仕,后来只因不遇而隐,说到底,是文人骨子里的软懦、清高和自命不凡,使他们忘记了曾经的热血与铿锵。但仍有些人,依旧在黑暗中踽踽前行,为了改善不清明的世道而穷其一生。他们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矢志不渝,至死不悔。陈子昂在武后执政期间,既不逢迎攀附,也不有所避让。他反对不义之战,提倡“利民”,不惧武攸宜等人的阻挠,坚守着心中的理想。都说山涛背叛了竹林七贤,可他何尝不是以心中的方式,实现着当初的梦想?忍辱为官入仕,是为了天下,为了苍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如此便可。陆游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他毕生的信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一个垂垂老者倾其一生守护的家国之情。在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之时,总得有人探头看看它往哪开。安逸的桃林何人不向往,可责任总得有人来背负。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真正的贤士具有这种“圣之任者”的担当!

“圣之任者”还是“圣之清者”?是入仕还是归隐?历史的长河之下,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评点:文章立足点颇高,纵横千年,讨论入仕与归隐。作者认为,归隐虽然内心清净,但改变初心,置天下苍生于不顾,不如承担社会责任者更令人敬仰,体现出青年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全文思路清晰,提出仕与隐这一话题后,指出文人的初心是“治国平天下”,然后笔锋一转,以陶渊明和李白为例,阐述有些文人入仕不顺而选择归隐,他们骨子里的软懦和清高导致自己忘却了曾经的热血。接着以陈子昂、山涛和陆游为例,歌颂部分文人勇敢面对现实,以天下之忧为忧的情怀。最后指出真正的贤士是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者。本文事例典型,引言丰富,且巧妙点化在文中。全文行云流水又激情洋溢,有青年人的朝氣与热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