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卖聋哑骑手短信通知取餐莫止于感动等

作者:未知

对外卖聋哑骑手短信通知取餐莫止于感动

事件回放

前不久,一个有关外卖骑手的微博被很多网友转发:杭州网友“hey你爱吃青椒吗”点外卖之后接到几个没有语音的来电,都是一接通就被挂断,当时她以为有人搞恶作剧,所以给了差评,后来才发现外卖骑手之前已发了短信。原来,这个外卖骑手是聋哑人,他在短信里已经解释了沟通不便的苦衷,表示需要通过打电话的方式,提醒顾客查看短信。

时事鲜评

网友转发微博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一方面,外卖企业没有把聋哑人士拒之门外,而是给其同等的职业竞争权利,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作为外卖骑手,聋哑人士尽管自身有不足,但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为顾客提供了优质服务。但聋哑外卖骑手短信通知送达信息这件事,其意义不能仅止步于感动。

据发微博的这位杭州网友说,她对自己当时给差评的行为感到十分自责,所以呼吁大家如果遇到此类情况,最好检查一下有没有收到短信,不要急于评价,以免伤害这些努力工作的特殊人群。

作为顾客,这样的反思和呼吁很有必要,但这显然不够,顾客们还可采取进一步的“帮扶增量”行动,比如尽量到楼下等候取餐,减少聋哑外卖小哥的工作量等。

……

一滴水照见太阳,一件事折射诸多问题。聋哑外卖骑手短信通知送外卖,固然令人感动,但其背后折射和凸显的不足和短板,决定了包括外卖顾客、外卖平台等方面要在各自职责、能力等范围内,进一步采取有效的行动,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更加便利、宽松的社会环境。

选自光明网

“真人书”你读过吗

事件回放

近日,上海徐汇区图书馆自助阅读空间“书香部落”汇聚了一群读者,节目主持人臧熹成为这里最新的“馆藏资源”,等待读者面对面“翻阅”。与一般的讲座不同,真人图书馆更重视个体生命经验的分享。臧熹这本“真人书”,与读者分享了他的航天梦。

时事鲜评

其实,真人图书馆是“舶来品”。这一概念最早兴起于北欧,它的理念是以个人经历为“书”,让读者与各种有特殊职业、兴趣、经历、观念的真人“图书”面对面交流。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眼熟——这不就是读书分享会或者阅读沙龙吗?目前,组织各种讲座、阅读分享活动,已成为书店、图书馆的“标配”,但真人图书馆与它们还有所不同。一般的分享会、沙龙更接近于演讲,读者以倾听为主,除提问环节之外互动较少;而真人图书馆让“书”坐在中间,读者提问,“图书”回答,整个过程更像聊天,更倾向于平等的对话。

老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段不可复制的经历,每个人都是一本等待阅读的书。真人图书馆让读者“阅读”不同的人生故事,同样开卷有益,有利于参与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自我——这与一般的阅读“功效”相同,并且阅读体验更别致。

更重要的是,真人图书馆鼓励对话、增进理解。眼下,一些人在工作学习之外比较懒、比较“宅”,除了在交际圈内活跃,对“圈”外的信息缺乏直接感受——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了解一个eosplayer(角色扮演者)的故事,会对二次元文化多一些认识;听完一位快递小哥的讲述,会对这个职业多一分理解……真人图书馆强调跨界交流,鼓励对话,这有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除偏见,让社会变得更开放、更包容。

当前,社区图书馆越来越多,书香越来越浓。在硬件条件日益完善之后,也期待类似活动更多一些,让“大咖”与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相互交流,让不同职业、兴趣的人相互理解,让“真人书”成为读者不断进步的阶梯。

选自《广州日报》

尊重每一位用心的劳动者

事件回放

在香港大学食堂工作了44年的袁苏妹于2009年获得港大“荣誉院士”称号。2017年11月25日,这位身份特殊的院士去世,港大官方主页放了她的照片进行深切悼念,很多香港名流得知此事也纷纷发文怀念。同一天,本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7号楼宿管阿姨徐根娣的退休日,结果她管理的寝室楼800多名同学集体“请愿”请她留下来。

时事鲜评

被港大学子亲切称为“三嫂”的袁苏妹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她被学生们念兹在兹的是:有人“头晕”,她会主动煲药、送粥;学生温习功课至深夜,她会为其预留晚餐;学生遇到烦心事,会去找“三嫂”倾心交谈……杭电的徐阿姨也无丰功伟绩可谈,她十余载的工作和袁苏妹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她认识这幢楼里的所有学生,甚至连他们的兴趣爱好,喜欢点什么外卖,女朋友是谁都知道……

这两位普通女性劳动者做的每件事都很平凡,但当所有这些小事累积在一起,就成了学子心头温暖的记忆。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唤醒”,她们在以传承人类文化为目的的象牙塔内起到了另一种唤醒的作用。就是凭借这样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成为学生们眼中可亲可敬的“三嫂”“徐阿姨”。“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学子们的生命。教识他们敬业乐业,事事尽力,无私,承担责任,不计较个人得失。”“拎出个心来对人”,曾有记者询问袁苏妹与学生们保持友情的秘诀,“三嫂”操着一口广东话这样回答。

谁都会说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但事实上不是所有人、每所大学,都能把一位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视为“杰出人士”。一个社会的正常状态是既有顶尖的、高素质的精英教育,也不缺乏对平凡人生的认可与敬重,然而目前我们的社会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不被认可和尊重的现象。

让普通劳动者更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不止于为她们口头“打call”、在朋友圈为她们点赞。这种尊重应是从人格到劳动价值、待遇、保障等全方位的肯定和改善。所以无论是社会风气的倡導,还是制度的设计和制定,都应协调好这种关系。从某种角度说,普通劳动者能否获得应有的成就感,体现的是社会良知的优劣和文明程度的高低。

选自《钱江晚报》

抗癌女孩为青年上了一堂生命课

事件回放

2015年6月,四川德阳的28岁女孩周琳被查出患乳腺癌。为治病,家里负债累累,男友也离她而去……面对挫折,周琳选择了坚强:治疗期间,她将自己的抗癌经历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发到网上,感动了无数网友,周琳因此被称为“抗癌日记”女孩,同时也获得了许多热心人的帮助。

不幸的是,2017年11月27日,由于病情快速恶化,周琳于德阳家中去世。

时事鲜评

在与病魔斗争的日子里,我们看到的都是周琳甜甜的笑容。“睡觉了,除了跟我表白,闲事别打扰我”“不能再睡了,毕竟一直躺着对床不好”“惊喜就像盒子里的巧克力糖,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有多粘牙”……浏览她生前的微博,你总会被她的幽默俏皮逗乐、感动,仿佛她同你我一样都是健健康康、未来充满一切可能的青年……上天以病魔吻她,她却慷慨地报之以歌。

生命于悲怆处最见可贵。“说心里话,我随时都做好了离开人世的准备,也做好了今天是最后一天的准备,可还是怕身边的人难过”。为了“不让身边人难过”,她安慰那些本想安慰她自己反而流泪的朋友,她一边忍受痛苦,一边坚持“不哭不闹不折磨人”,甚至在弥留之际仍在宽慰父母,感谢他们带她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感谢大家的帮助,并立下遗嘱,希望走后捐献角膜等器官……这个美好的灵魂,总把身边的人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周琳走了,“抗癌日记”也画上了句号,美好生命逝去的寂寥会长久盘旋在我们心头。两年多来,她以最饱满的精神面貌和最美的笑容,为年轻人上了一堂最生动、最深刻的生命课程,启发生者热爱生命、珍惜美好易逝的青春年华,闯一片天地干一番事业,不负宝贵的生命和青春。

“当你一直以为我过得很好时,我其实是一个人走了一段又一段艰难的路。”愿这个生前忍受了太多病痛折磨的坚强女孩在天堂里没有痛苦,愿生者都能热爱生命、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

选自中国青年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