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凑字数”的烦恼

作者:许思婷

许思婷:现任教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第一小学,热爱语文教学,特别喜欢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分享,共写读书心得。

亲爱的同学们:

一听到写作文,很多同学就头疼了,再加上有字数要求,更是要抓狂,不由得发出感叹:“作文难啊,难于上青天!”其实,曾经我也有你们这样的感叹,可我找到办法解决了!

还记得我在读小学低年级时,老师让我们看图写作,写一段介绍葡萄的话。当时我就犯难了,咬着笔杆,念叨着“葡萄”二字,无从下手。后来老师的引导让我深受启发。老师先让我们加数量词,于是就有了“一串串葡萄”;接着老师让我们加上颜色,这个很简单,我很快就写出了“一串串绿色的葡萄”;然后老師又让我们增加大小和质地,我想了想,这样写道:“一串串绿色的、指头尖大小的葡萄,晶莹透亮。”老师终于点点头笑了。最后,老师摸摸我的头说:“你再加上一些拟人的形容词、动词,把葡萄比作会动的小动物,仔细想想看,葡萄像什么呢?”我闭上眼睛细细一想,嘿,一段关于葡萄的介绍就喷涌而出了:“一串串绿色的、指头尖大小的葡萄,晶莹透亮,像珍珠一样美丽,挂在葡萄架下。又像小猫的眼睛,躲在叶子下面一眨一眨的,惹得我都流口水了。”看到自己写的小短文我开心极了,原来让句子变长的秘密是“加一加”!

在以后的作文训练中,我将“加一加”的办法多次运用,句子越写越长,也越来越生动了。比如写小动物:“小兔子在蹦来蹦去。”我改成了:“一只只可爱的小白兔雪白雪白的,毛茸茸的,圆圆的眼睛像一颗颗红宝石,在绿绿的草地上蹦来蹦去,好像在比谁跳得高呢,让我忍不住想和它们一起去玩一玩。”

植物和动物可以这么写,那么人物呢?同学们你们也来试一试。如:“张三在发脾气。”我改成了:“愤怒的张三紧握拳头,皱着眉头,咬着牙关,像一头被激怒的狮子,大声地吼着。”对比来看,我的第二句句子长了,更重要的是让张三这个人物形象更鲜明了,我仿佛看到了张三生气的样子,你们觉得呢?

根据多次的作文实战,我觉得老师教我的办法它就像变形金刚,可以变换各种模样!我给它取了个新名字叫“三步加法”:第一步 “什么(谁)”+ 第二步“怎么样”+最重要的是第三步“它像什么呢”,这样记是不是简单多了?

除了“三步法”,我还总结了另一个好办法“问题法”,有一次老师让给我帮忙修改一篇同学的文章《令人害怕的夜晚》,其中一句是这样的:“今天夜里,家里人都出去了,我一个人在家里看家,我非常害怕。”我觉得这位同学的表达很清晰,就是内容少了点儿。老师赞同我的观点:“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我脑海里一下子冒出了三个问题:

1、为什么害怕?

2、当时天气情况是怎样的?

3、他当时的反应如何?

带着这三个问题,经过一番琢磨,我将他的这句话修改为:“一天夜里,我一个人在家。黑沉沉的天要下雨了,电闪雷鸣。我害怕极了。那雷声一阵接一阵,震耳欲聋,把窗子都震得‘哗哗’作响。忽然,又一道电光闪过,妈呀,房间好像要被劈开了,又一声惊雷,我赶快捂住耳朵。尽管如此,雷声还是穿透我的手掌,震撼了我的耳膜,就好像在我的头顶炸响了一样。我更加害怕了,飞快地钻入了被窝,用被子使劲儿地蒙着脑袋,心里不停地祈祷,爸爸妈妈你们快回来吧。”

老师看到我给同学修改的文章后十分满意,高兴地说:“你已经找了写作的另一个法宝了。”我只是将我的问题的前因后果解释了一下,一句话居然变成一段很长的话了。原来,作文的字数不是凑出来的,而是问出来的。那如果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再按一定顺序编写一下,文章不就具体生动了吗?

老师又考了考我,她出了这样一道题:“他抱住娘,在娘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听了这个句子,我充满了好奇,我连忙问老师:“他为什么要抱住娘亲呢?他是怎么抱住娘的?他亲了娘,别人有什么反应呢?”老师没有多说话,只是让我看了下面这段文字:

他脸红了,笑了一下,扔掉行李,大步流星地向爹娘奔过来。他弯下魁梧的身躯,紧紧抱住衰老驼背的娘,在娘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上“叭”地亲了一下。围观的乡亲原先预备开怀大笑,可此时却没有一个人笑得出来了。几位大婶还摸出皱巴巴的手帕,擦拭着眼角悄然涌出的泪花。

看完这段话,我解除了心中的疑惑。问题法太厉害了,这句子就像弹力棒可以拉长呢,还这么生动,别具一格。老师笑着说:“你也可以哦!”

现在,我把老师交给我的“三步法”“问题法”牢牢抓住,凑字数的烦恼少了很多,写作的速度提升了不少,文章还具体生动有创意了,希望同学们也尝试着用一用,因为“你也可以哦”!

你们的朋友:许思婷

土狗年青女月流萤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