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废弃达人贝亚·强森:一家垃圾量仅一玻璃罐

作者:陈映蓁

  【观点引路·改变】一切从改变开始,做环保也是如此。首先是改变理念,“零废弃”达人贝亚·强森就是这样。她认为在环保实践中“拒收”更重要。因此,她从2008年开始实行零浪费生活,改变了家人的生活方式。不要惧怕改变,只要是对的,就大胆去做。

  【适用话题】改变保护环境节约和浪费健康生活

  (特约教师董选辉)

  说到环保,你或许会马上联想到“再循环”。但对原籍法国的知名“零废弃”达人贝亚·强森来说,再循环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比起再循环,更重要的是“拒收”。贝亚·强森和丈夫及两个孩子一家四口,每年制造的垃圾量,少到可以装入一个小玻璃罐。

  贝亚是零浪费达人,她写的零废弃生活指南ZeroWasteHome被译成20种语言。贝亚提倡的“5R”环保原则之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拒收”(refuse)。她说:“如果收下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是在制造需求,造成浪费。”贝亚了解拒收礼物不容易,她建议:想好怎么回应,碰到状况时就能自然说出:“谢谢你,但我不需要这个东西。”

  排在“拒收”之后的環保原则分别为减少(reduce)、重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和分解(rot)。贝亚强调:要真正照顾环境,再循环绝对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她解释:“拒收、减少和重复使用都在我们掌控之中,再循环则不同。东西一放进再循环回收箱,我们完全不知道东西是否真的会被再循环使用。”她用结合纸张和塑料的利乐包饮料包装举例:两种材料不易分开,美国只有几家回收厂能够妥善再循环利乐包。换言之,厂商即便回收物品,也很可能丢掉;设置回收处,只是想让消费者以为自己为环保尽了一份力。

  贝亚特别在意塑料:“玻璃、金属和纸张都能再循环,塑料则不同。只有一部分塑料可以再循环,而且只能再循环一次。我们应该做的是把塑料制造降至最低。”

  贝亚从2008年开始实行零浪费生活,当时她搬家,发现家里很多东西没用到,所以下定决心简化生活。现在,她的衣橱里只有15件衣服,她的厨房没有任何包装食品:所有食材都是她带着玻璃容器或布袋到店里买。全家实行零浪费生活后,他们每月花费减少了40%。贝亚说:“东西越多,烦恼越多。我们现在拥有的都是必需品。”

  贝亚坦言,八年前接受《纽约时报》访问后,很多人批评她亏待孩子,认为她导致孩子过着物资匮乏的生活。但她说:“其实孩子的需要非常简单,是家长把一切变得复杂。我的孩子从来没觉得自己少了什么。”

  让贝亚欣慰的是,更多人开始明白并向往零废弃生活,不少国家开了零包装店铺。她说:“我们活在消费时代,很多厂商和企业企图说服我们必须使用加工和包装产品,才能过得更舒服自在。其实,很多所谓便利产品非但不会增加生活便利,反而会让我们花更多钱,而且会危害环境。学习减少物质需要,获益的不只是身体和荷包,还有心理健康。零浪费生活就是为最重要的东西保留空间和时间,我们追求的是存在,而不是拥有。”

  贝亚强调,零浪费生活虽然重要,但不应急功近利。她认为,以最简单也最容易做的事为起点,然后循序渐进,根据自己和家人的需要,改变生活方式,才能持续朝零浪费的目标迈进。她说:“我没有资格告诉任何人要怎么生活,我只是分享自己的做法,让大家看到零浪费生活绝非不可能。”

  (摘自《联合早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