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不可能,越彰显中国航天精神

孙家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东方红一号总体设计负责人)

由钱学森点将,聂荣臻元帅批准,孙家栋出任卫星总体设计部负责人。“国家需要,我就上!”当时各国都在跃跃欲试发射卫星,国家要求“东方红一号”“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根据实际情况,孙家栋大胆对原来的卫星方案进行了简化,他说服一些老专家,去掉了原设计方案中的卫星探测功能,先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卫星上天,在此基础上,再发射有功能的卫星。

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东方红一号技术负责人)

当年,不仅设备简陋,实验条件也非常艰苦。比方说要做低温实验,没有低温实验室,在哪做?(在)海军的冷库里头,我们穿着大衣,夏天穿着塑料鞋去做实验,出来以后我们的塑料鞋都冻裂了,碎了,很困难。但是在那种情况下,我们能完成这个任务。五十年前“东方红一号”的温控范围在5℃到40℃,而这个数字即便放在今天,依旧能够满足大多数的卫星要求。

潘厚任(东方红一号总体设计组副组长)

1965年10月20日—11月30日主持召开全国各有关单位参加的651会议。会上全面论证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方案,把实现目标归结为12个字“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所谓“上得去”就是首先要保证卫星飞上天;“抓得住”就是卫星上天以后地面设备能对卫星实施测控;“听得着”就是卫星要播送音乐,且可被地面接收和聽到;“看得见”就是卫星在轨飞行时能让地面上的人用肉眼直接看得见,以便鼓舞人心)。这次会议是在友谊宾馆开的,共120人参会,我们总体组的3人也都去了。一开始没想到会开那么长,也没定结束时间,白天开会,晚上计算、论证,一直开了42天,这是我开过的最长的一次会议。

袁凯山(东方红一号电池制作者)

1968年春天,袁凯山和同事接到了为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以及长征一号火箭研制配套电池的消息。不到60天的任务时间,小作坊式的手工生产模式并没有浇灭他们对发射卫星的热情。缺少仪表等零星器材,袁凯山就自己背着竹编背篓到市场去采购,那段时间他和同事身兼数职,时而是调研员、采购员,时而又变成搬运工。电池多重一克,火箭上天就难一分。为此,他们不断研发试图给电池减重。然而就在电池即将完成时,电池模拟实验却出了问题:电池组加液不均匀造成了电池短路。于是新一轮加液系统的改进实验开始了,他们在实验室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通宵达旦的夜晚。最终,改进的电池通过了测试。“东方红,太阳升……”当听到美妙的乐曲从卫星传回地面时,站在角落的袁凯山沉默片刻,然后笑着落下了眼泪。

链接

“科技肉”

在那个饥饿的年代,毛主席戒了肉,周总理停掉了茶,邓小平戒了烟……党中央向科学家们表示关怀和感谢的礼物,却是一碗碗科学家久违的肉。为了保证“东方红一号”等重大科技专项的顺利推进,聂荣臻亲自向海军及北京、广州、济南等大军区“化缘”了一批肉、鱼、黄豆等副食品。聂荣臻指示:这些食品只能供科技人员食用,其他人员不得享用。这些肉、鱼、黄豆因此被冠以“科技肉”“科技鱼”和“科技豆”之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