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共艺术为城市文化代言

作者:王丹

“撒尿的小男孩儿”,虽然只是布鲁塞尔一件小得不起眼的雕塑,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外来游客的必到之处。这件城市雕塑,不仅承载了布鲁塞尔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无数想象和传奇演绎,更寄托了他们对城市的祝福和希望。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则是这个容器中的主要元素。城市雕塑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用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着跟这个城市有关的一切,与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千千万万种勾连。正如“开荒牛”之于深圳、“反弹琵琶伎乐天”之于敦煌、李大钊像之于昌黎,好的雕塑往往还能完成对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再诠释与再书写,似一个点睛之笔点亮城市的文化星空。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城市空间规划和打造被提至更为重要的位置。而且“公共艺术”概念这一舶来品在中国的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但近來逐渐凸显的城市雕塑过多过滥之势,却不能不让人心生忧虑。

有的城市一味地追求高或大的城市雕塑,想要在数字上把文章做到极致,但却忽略了城市艺术最为根本的公共性和艺术性,可谓是本末倒置。有的城市则一味求“新”求“异”,却使得城市雕塑与城市的气质不符。还有的城市,对公共雕塑的创作和管理还停留在装点、美化的初级层面,甚至盲目复制、大肆抄袭,让城市艺术失去了与周边环境与人互动的可能。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在几乎同步的城市建设中避免掉进“千城一面”的窠臼,这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让公共艺术融入城市,需要城市的建设者们少一些拍脑袋的所谓“创意”,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和艺术规律,将公共艺术置于“大规划”中进行统筹安排。而对于艺术创作者们来说,如何在力与美的呈现中实现公共艺术与城市建设的内在呼应,则是永恒的命题。

城市的高度,不仅取决于摩天大楼勾勒出的天际线。让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为城市文化代言,被艺术滋养着的城市,才更厚实也更有活力。

(编辑:李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