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有方 据点赏析(1)

作者:费明富

性格分析,常常用于小说戏剧的赏析,诗中相对少见,但高考借助诗歌考查性格分析的试题却经常出现。所以我们平时在复背诗歌时要养成“眼中有人”的习惯。“眼中有人”,就是要求赏读者能充分感知诗句中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古诗歌中自然是古人,而且多是文人,所以他们的性格类型化现象更为突出,明确这一特点显得更加必要。

既要敏感于离愁别绪、眷念不舍、相互宽慰、惆怅失意、谪居之恨、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孤苦无依、身世之悲、英雄末路、壮志难酬、人生如梦、美好不再、羁旅之苦、孤独忧伤、思家难耐、贞节自守、洁身自好、不屈压迫、寄情山水、人生无常、厌恶战争、慷慨从戎、伤春悲秋、借古讽今、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等,更要熟悉乐天知命、豁达乐观、淡泊宁静、孤高清廉、坚贞不屈、淡定矜持、含蓄内敛、勇于担当、恪尽职守、严而不残、刚直正派、明节避世、坚毅勇猛、智勇双全等。这些词语,都是有自己特定内涵的,我们最好能将这些词语结合具体诗句来理解感受,以便为自己的独立分析做准备。

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感受人心的达观。

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感受依依惜别的深情。

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感受英雄不再的悲哀。

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感受怀才不遇的孤愤。

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中感受昔盛今衰的凄凉。

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雨无声”中感受物是人非的难堪。

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感受身世孤零的悲戚。

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中感受对友情的坚贞。

从“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感受人的傲骨铮铮。

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感受文人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感受诗人对热闹生活氛围的向往以及向往不得的自慰。

从“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中感受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偏爱与陶醉。

从“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中感受诗人对血腥战争的直接控诉。

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感受忠君报国者的英武与豪迈。

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感受诗人对美好景致的情醉神迷。

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感受临国难的伤痛和爱国情深。

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中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感受诗人对荒淫无耻者的揭批。

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感受惜春伤春的心性。

从“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中感受农村生活的古朴。

从“醉里挑灯看剑……可怜白发生!”中感受现实的残酷,壮志难酬的凄婉。

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感受生命意义的永恒。

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感受人的达观。

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感受人生旅途的坎坷与艰难。

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感受对理想的坚守与自信。

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感受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感受亲人不得相见的凄楚与无奈。

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感受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感受“空巢”老人的无助与迷惘。

从“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中感受人生的落寞与无聊。

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中感受站高看远、远离诱惑的道理。

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感受宦海沉浮宠辱不惊的坦然。

从“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感受“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感受深入生活参与实践的重要。

高考中与性格分析试题接近的题型,同样需要我们深刻接触和感悟。

有时不说分析性格,而是分析形象,但其实质还是要分析性格。根据古诗创作的一些特点,我们要在平时积累一些词语,诸如上文提到的。如2013年高考辽宁卷第9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该题考查的诗歌为张镃的《竹轩诗兴》(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答题一般是先概括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其后再结合诗词具体分析,让阅卷人感到你确实知道你所选用词语的由来。如该题答案: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作答此类试题,审题显得尤为关键,如题干中带有“分析”字样,你一定要结合诗歌语言进行分析,否则,三分天下你就失去其二。若题干中没有“分析”字样,而且赋分在2—3分,则要用简洁直白的语言概括。如2013年重庆卷问: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曰: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每问2分,不必要分析。还有鉴赏诗歌形象,不同于小说鉴赏中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答题范围更广,自由度更大,当然有最佳角度。

有时不说分析性格,也不说分析形象,而是要分析人物的心境。如2013年江苏卷第9(2)题(“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这类试题,和第㈠类试题相关,只是要求更集中。不需要意译诗句,不需要讲究概括的多维,只需要有的放矢,抓住“心境”作答。答案为:“厌恶官场、追求恬淡。”

多思考,少书写,关键词作答。当然倘若让我们分析,我们也要能指出概括词语的由来。如安徽卷2013年第8题(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该题使用的诗歌是韦应物的《秋斋独宿》(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赵秉文的《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具体答案如下: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从既往高考真題看,积累相关词语,养成目中有人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编辑:李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