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你真的了解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吗?
在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的“寒假读一本好书”“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中,就有不少和福建的历史文化有关的书籍。厦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鼓浪屿更是全国闻名。在去厦门旅游之前,如果能通过阅读储备一些相关知识,到了厦门之后,你不就可以担任家人的“小导游”了吗?那多有成就感呀!
“小导游”手册一:《爷爷的铁皮桶》
《爷爷的铁皮桶》
作者:赖妙宽
出版: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酷龙老师划重点:讲述了厦门发展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厦门是怎么“腾飞”起来的。
酷龙学堂特邀推荐人:钟灵钰(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埭头小学)
推荐人阅读感受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古灵精怪的小男孩龙威带着来自美国的好朋友——满脑子奇思妙想的文杰开启一场寻宝之旅的故事。他们从探究爷爷收藏的神秘铁皮桶开始,感受到了爷爷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与厦门建设共同成长的艰辛与收获。
除了通过阅读去了解厦门,厦门的点滴变化也渗透在我的生活中。最让我兴奋的是交通的日新月异。以前,我们去书城买书需要坐公交车,等公交车的时间比较长,车上十分拥挤,还会遇到交通拥堵,到达目的地仿佛需要一个世纪那样漫长的时间。现在的厦门有地铁啦!……呼—— 一阵风掠过,地铁来了!我们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有条不紊地进入车厢。我兴奋地左瞧右看:灯光明亮,空间宽敞,几乎感觉不到颠簸,只能听到地铁与风竞速的轻微声响。我好奇地问爸爸:“到下一站要多久?”爸爸正想回答,我的耳边就响起了报站声:“亲爱的旅客,莲坂站到了……”没等我反应过来,地铁在短暂的停车之后又迫不及待地快速行驶起来。我还没回过神呢,就被爸爸带下车啦!
指导老师:纪燕评
酷龙学堂特邀推荐人:涂胤骞(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埭头小学)
推荐人阅读感受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了。封面上有一群孩子站在海边眺望远方—— 咦,高高的郑成功雕像伫立在海边,像岛屿的守护者一样。碧海蓝天,绿树红墙,这不是厦门独有的美景吗?这一切都拉近了我和书本的距离。难道这是一个关于厦门的故事?爷爷的铁皮桶里会有什么东西?这些疑问在我的脑海里打转,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
原来,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民营企业家与厦门特区一起成长的故事,故事正是从探究爷爷珍藏的一个神秘铁皮桶开始的。读完这本书,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四十年的成就和民营企业的奋斗历程,以及老一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是呀,我们现在吃的每一粒米、看的每一本书,我们住的房子、走的路,都流淌着前辈们辛苦的汗水。
书中的小学生各有各的特点,比如龙威调皮又勇敢,振业懂事乖巧,充满了智慧,还有新转来的插班生文杰……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不过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们“拜把子”的一章。那一天,龙威突发奇想,想到了《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于是就拉着从美国回来的文杰举办了“拜把子仪式”,还给文杰普及了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在阅读这一章的时候,我被龙威逗得哈哈大笑……
指导老师:张苾莎
酷龙老师讲解:
正如两位小推荐人所说,这本书名为寻宝,其实是以寻宝为名,讲述了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作者是怎样将本地的历史文化完美地融入故事中的呢?
融入方法一:将真实地点当作故事的发生地
书里龙威、文杰、振业“拜把子”的地方在万石植物园,也就是厦门园林植物园。植物园的西北角有个“三友亭”,就像是专为他们结盟而建的一样。“三友亭”前面有一大片苏铁园,铁树,很“铁”啊!是个结盟的最佳场所。
在“寻宝”的过程中,“天意寻宝团”通过铁皮桶“穿越”到了五缘湾一带。五缘湾是厦门的“会客厅”,五座漂亮的大桥像五道彩虹跨过海面。振业的爷爷带着“天意寻宝团”前去寻找“地龙”的地点是最深处在海平面以下70 米的翔安隧道。
书里还有不少这样的真实地点,厦门的小朋友读起来一定很有亲切感吧?
融入方法二:利用“穿越”和讲述回顾发展历程
“天意寻宝团”想弄清楚,为什么一个看似普通的铁桶会成为龙威爷爷的宝贝。他们在调查研究铁桶上刻的文字时,无意间“穿越”回过去,见到了年轻时的爷爷,得知爷爷是在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刚通航不久之后,靠替油库送油赚到“第一桶金”的。
之后,爷爷又给他们讲述了自己在12 号码头奋斗的故事。12 号码头是海沧保税港区22 个码头中的一个,港口的设计充满了智慧,因此获得了省部级优秀设计奖。
最终,“寻宝团”解开了“铁桶之谜”,我们也在一个神秘铁桶的指引下了解了厦门经济特区的历史。原来,厦门除了有出众的“颜值”,还很有“力量”呢!
“小导游”手册二:《面线神和麻糍衣》
《面线神和麻糍衣》
作者:赖妙宽
绘者:陈 端 肖利群
出版: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酷龙老师划重点: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面线”这一食物对闽南人的重要性。
酷龙老师讲解: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食物,要怎么给大家介绍这种食物呢?这本书就采用了比较特别的创作手法。
创作特色一:故事缘起探秘
这本书没有像《舌尖上的中国》一样,直接给大家介绍面线,而是由女孩小豆芽想弄清楚她居住的“面线巷子”的面线究竟藏在什么地方开始,讲述面线和其他福建美食、福建风俗的故事。“面线巷子”里真的有面线吗?你是不是也很想知道呢?
创作特色二:风俗融入细节
小豆芽对“面线巷子”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她甚至知道哪个墙缝里住着哪窝黑蚂蚁、哪条四脚蛇,哪个旧窗棂后面是蜘蛛的家,哪块地砖掀开来底下有一团正在睡大觉的蚯蚓。闽南地区地处亚热带,自古以来气候温暖潮湿,在繁茂的植被下,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型爬虫和昆虫。看看“闽”这个字,是不是很形象呢?
小豆芽小时候,妈妈曾经带她去郊外的某个地方拜过“大道公”。大道公本名吴夲(tāo),是宋代闽南的名医,后来成为闽南老百姓供奉的“保生大帝”,“保生大帝信俗”还被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了呢!
最后,作者告诉我们,闽南人喜欢用“面线”来形容事物,或给人和地方取名。比如小豆芽住在一条细细长长的巷子里,这条巷子就被叫作“面线巷子”;如果两个人闲聊,说了好久好久的话还说不完,就叫作“面线话”;喜欢跟人套近乎、自来熟的人,被叫作“面线糊”;关系很远的亲戚,叫“面线亲”……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呀?
“小导游”手册三:《少年林巧稚》
《少年林巧稚》
作者:赖妙宽
出版:福建教育出版社
酷龙老师划重点:通过讲述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童年和少年时的故事,将她的家乡鼓浪屿的风土人情穿插其中,让读者对鼓浪屿有了一次全面的了解。
酷龙老师讲解:林巧稚大夫是北京协和医院著名妇产科专家,学术成就享誉全球,她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医学事业,为中国妇婴保健和优生优育做出了杰出贡献——这是很多人都了解的信息。但林巧稚大夫是厦门鼓浪屿人,这座她出生、成长的美丽小岛给了她知识和精神滋养,造就了她独特的性格和价值观,这一点,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吧?
阅读重点一:鼓浪屿的历史与林巧稚的童年、少年生活
本书将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看到,林巧稚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与鼓浪屿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当年有很多外国人和中国富人从南洋和其他地方来到鼓浪屿,给鼓浪屿带来了世界各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不同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早在1860 年,鼓浪屿就组建了足球队、网球队、板球队、曲棍球队,电灯、电话、自来水在鼓浪屿也不稀奇。
林巧稚出生的时候,鼓浪屿已经开办了各种医院和学校,其中郁约翰创办的“救世医院”是闽南第一座现代意义的正规医院,而郁约翰就和“大道公”一起,成为少年林巧稚心中的两个“医生偶像”,她立志要当像郁医生或“保生大帝”那样的医生,解除天下的痛苦。
阅读重点二:跟着阅读“游”海岛
林巧稚的家在晃岩路47 号“小八卦楼”,如今的晃岩路仍然是鼓浪屿的“打卡”胜地。
有一次,林巧稚路过“番仔球埔”,正好碰到里面的足球飞出来。她不但不躲,还把球给踢了出去,把红皮鞋也给踢飞了。“番仔球埔”最初为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开辟的军用操场,19 世纪中后期逐渐被发展为驻岛外国人体育活动的场所。如今,它已经成为鼓浪屿上的人民体育场。
读完名人的故事,再去探访名人故里今日的模样,阅读是不是更有意义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