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姗姗的童诗写得传神,写得趣味盎然、富有艺术活力,其奥妙在于“机趣”二字。这里的机趣是指诗人匠心独运,以精妙的构思显示出高超的智慧,使人从其巧中见趣。
机趣在于诗人善用慧眼,发现日常生活中蕴藏的别致的美感。在《橘子》这首诗中,当我们读到“一只橘子/一生会开两次花”“剥开的橘子/是一朵盛开的花”时,会不禁赞叹诗人观察之独到,情思之细腻。她将橘子的花香,果实的甜美巧妙地表达出来,同时也能引导我们去更好地捕捉生活中诗意的闪光点。《印章》一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将妈妈在“我”脸上留下的口红印,比作“爱的印章”,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妈妈深深的爱意,以及孩子对这爱意的享受。
《和门握手》则可谓是机趣与童趣的完美结合。在“我”看来,每一次开门与关门都是在“和门握个手”,要“先握一握外面的手/再握一握里面的手”。这孩子气的举动和表达,生动有趣地呈现出了诗人天真活泼的童心,让人忍俊不禁。
机趣在于诗人善用慧心,用智慧给人一种思维的逆转之美。《一个人在森林里》一诗中,我们能从形象的文字中看到:刮风了,树动、草动、尘埃动,而“我”为了避风则静止不动;风停了,森林安静下来,而“我”又自在地活动起来。诗歌在动与静的对比与转换之间,显示出了别出心裁的机趣,言简意赅地讲述了人适应环境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很有哲理。
机趣在于诗人善用文心,以精巧的笔墨给人以聪慧之美。在《借给你》中,前三节诗通过“我”与爸爸的对话,写了“我”渴望爸爸的陪伴,而爸爸却总没时间;第四节,就到了该诗的关键处:在前面孩子要求爸爸陪伴却不断受挫的情况下,诗人不失时机地抛出了“包袱”——“爸爸,别说话/让我偷偷告诉你/我有很多很多的时间/全都可以借给你”。孩子在心愿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反而要把时间都借给爸爸,这自然精巧的反转,契合了孩子特有的聪慧机灵,表达了孩子的乐观以及对爸爸的爱,令人感叹。
在《我最大》一诗中,诗人形象地用秒针、分针、时针的形状长短来比喻一家三口的身高;更高明的是,诗中用它们所代表的时间长短来显示爸爸、妈妈和“我”在家中的“地位”,写出了一家人幸福甜蜜的关系和浓郁温馨的亲情。该诗奇特新颖的巧妙比喻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使人觉得别具趣味。
古时就有作诗要是少了机趣,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的说法。由此可见,缺少机趣的诗歌,就像泥塑的人和土捏的马那样,没有了灵气和灵性;反过来讲,唯有心灵有趣,才能写出妙趣横生的诗作。机趣与童趣相映成趣的童诗,更是给人以莫大的阅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