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士两相搏

“相扑”其实是源自中国古代的一项体育竞技,它是由一种名为“角抵”的运动发展而来,与之相似的还有摔跤、手搏等运动。这些运动本质上都是具有身体对抗性质的运动,参与双方须通过身体力量的对抗来战胜对方,只是具体规则各有不同。

“角抵”又称“角力”,最初作为一种军事训练手段,用以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和战斗技能。秦汉时期,“角抵”成为一种流传于民间,为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据《述异记》中记载:“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这表明南朝时期冀州的“蚩尤戏”是从汉朝时期的“角抵戏”发展而来。东晋时期出现了“相扑”这一运动,襄城人王弘和颖人刘子竺在闲聊时提到了“相扑”,并且认为颖人相扑比襄城人厉害。唐朝时期,相扑成为宫廷娱乐的重要项目,并在此时东传日本。宋朝是相扑盛行的时期,《水浒传》中就有多处描写相扑的场景,如浪子燕青与擎天柱任原的相扑比赛,展现了相扑在宋代民间的广泛流行和深厚底蕴。此时规定相扑运动中不可用脚,只扑不打,以将对方扳倒为胜。

古诗中有诸多关于相扑的描写,如宋人赵文的《相扑儿》中写到:

一儿攀肩猿上枝,一儿接臂倒立之。

立者忽作踞地伏,攀者引头立其足。

飞跳倏忽何轻翾,怜尔骨节柔如绵。

少年屈折支体软,红锦缠头酒论碗。

此儿巧捷未足称,江南何限无骨人。

诗中写了两个相扑手似猿猴般矫捷,二人蓄势而动,比赛技巧性与观赏性皆有,令人叹为观止。从诗中可以看出,此时的相扑运动相比于现代的相扑运动,其形式更为丰富,相扑手可以灵活地利用身边的地形进行博弈,而且从其动作来看,对战双方身材健硕且灵活,而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相扑比赛中的运动员。清人赵翼在《行围即景·其二·相扑》中写道:“……不持寸铁以手搏,手如铁煅足铁铸。……明修暗度诡道攻,声东击西多方误。……由来角抵古所传,百戏中独近戎务。”诗中不仅描写了相扑比赛的方式为手搏,使用“声东击西”等计谋取胜,还阐述了“相扑”来自“角抵”,从这些描述中可知,清朝时候的相扑和现代相扑的比赛机制已经十分相似。

记载相扑的历史和诗文是一部跨越时空的赞歌,相扑作为起源于中国的体育运动,它展现了人类对于力量与美的追求。我们对它的学习,也是对文化之根的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