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拼命三郎

作者:未知

黄大年,海归战略科学家,他的归国让某国航母编队后撤100海里,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空白技术。2017年1月8日因胆管癌去世,享年58岁。

黄大年,1958年生,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归国七年,他带着团队突破一个个技术难点,在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上,用5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路程。

许多了解黄大年的人早就在担心他的身体。他平均每年要出差130多天。每天晚上两三点睡,没有周末。一天休息5个小时,有时只有3个小时。仅2016年下半年,他就昏倒过三次。9月的一天,他突然在办公室暈倒,醒来后布置完工作,又忙着去赶火车,之前他连续三个晚上通宵工作。11月28日深夜,北京飞往成都的航班上,因为腹部疼痛,他晕过去两次。

1996年,黄大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在英国,他的工作顺风顺水,他是剑桥ARKeX地球物理公司的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有一座花园洋房,学医的妻子开了两家诊所,女儿念着大学。2009年4月,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给黄大年发送了国家“千人计划”的材料,该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引进顶级人才。黄大年第一时间就给刘财回了电话,明确表示希望回国。“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

作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的世界顶级科学家,黄大年研究的是一种尖端而敏感的技术,可以“透视”地下——可以研究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寻找矿藏,也可以将深藏地下的军事基地和洋底潜行的潜艇一览无遗。

那时,我国这项技术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而英美等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实际应用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黄大年那么“拼命”工作。他急切地希望中国追赶的脚步可以快一些。曾经因为一次会议有人迟到,愤怒的他当场摔了手机。他坦言:“我有时很急躁,我无法忍受有人对研究进度随意拖拉。我担心这样搞下去,中国会赶不上!”

人非钢铁所铸,积劳必定成疾。

2017年1月4日傍晚,黄大年失去了意识,而在此时,远在伦敦的女儿分娩,外孙诞生了。

1月13日,长春大雪,来自国内外近八百名各界人士参加了黄大年遗体告别仪式。

“这是我一生中最冷的一天。”学生乔中坤说。

素材运用方向: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黄大年的事迹适用于“国家利益”“伟大的品格”“远大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作文中。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