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洋化引反思

作者:未知

早上在“威尼斯”起床,中午到“維也纳”办事,晚上在“曼哈顿”吃饭逛街,不出城也能“周游世界”……最近,《半月谈》记者梳理发现,尽管我国多次提出要清理规范洋地名,但受经济利益驱使、迎合崇洋心态等影响,承载着中国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地名依然不断遭受洋风侵袭。有媒体曾随机选取全国12座城市240个小区,发现1/5的小区在命名的时候,都含有外国的信息。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命名地名的方式值得反思。比如很多城市都有解放路、人民路、花园路,雷同重复,未免有些千篇一律。相比之下,许多葆有历史含义的命名,譬如北京的王府井、南京的乌衣巷、重庆的打铜街等,不仅识别度高,也别有韵味。还有一些地方存在随意改名的现象,特别是随着行政区域的调整,为了表示是新地名,或者为了扩大影响,故意将旧名更换。有统计称,近30年时间里大约6万个乡镇名字和40万个村名被弃用。(资料来源:《南方日报》)

微言大义:地名是“城市的脸,市民的眼”,其中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也是一种身份认同、情感归属。管理、保护好地名,人们才能记得住乡愁,护得住乡情。

适用话题:记住乡愁;故乡;保护文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