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远方带回身边

作者:程诚

西藏从来都不是一个缺乏题材的地方。它的自然壮阔,它的环境残酷,它的信仰纯粹……在它众多的样子中间,纪录片《极地》将呈现它最普通日常的一面。

摄制组走遍西藏6个地区、73个县市,行车里程超过赤道一周,穿越雪地森林,驻守荒原村落,从普通人的爱与感情出发,通过21个故事,向我们展示在这样一个最靠近天堂的地方,人们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片子里,有在无人区生活的野生动物保护员、自封为“公主”的可爱奶奶、藏族的说婚人、壁画师、木锁匠人等等。有人第一次坐汽车,感叹这是“能跑的沙发”;有人这一生做过最坏的事情,是踩死过几只小虫子。

从平凡中窥见智慧,在普通人身上洞见伟大,去世界的尽头追逐人生,用生命的喜悦照见你我。正如监制曾海若为《极地》同名书籍所写的序言:所以放眼望去,离你最远的地方,是极地;离你最近的地方,也是极地。

这个冬天,让《极地》温暖你和我。

【人物·面孔】

驮盐者——次仁爷爷

空空查卡盐湖,海拔5200米。每年在最冷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一群驮盐队,十几个人加上一百多头牦牛。在当地,经历采盐、驮盐,是一个男孩成为男人的标志。他们相信:采盐的苦,就是要经历死以外的所有艰辛。

采盐有多苦?长途不说,这一路,多是风雪,运气不好,还有野兽环伺。而驮盐者次仁爷爷认为,只有最严格的规矩,才能克服这些困难。于是,他为驮盐队制定了严格的要求,犯错一次,在身体揪一撮体毛,以示惩罚。

采盐的过程也要保持绝对的虔诚,为了采到纯度最高的盐,他们要走到极度荒凉、毫无人烟的地方。采盐的仪式绝不能含糊。采盐前,先煨桑(点燃香料以祭神祈愿)。采完盐,要对盐湖女神敬谢,洁净的盐,是盐湖女神赐予的珍宝,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是本该属于自己的,对拥有的一切都不能忘了感恩之心。

在西藏,一袋纯净的盐能换来三袋青稞。让人动容的是,经过生死考验,来到最纯净的地方采盐,他们不贪婪,只取自己需要的。次仁爷爷教育小孙子:“盐很少,我们不能全部拿走,还会有很多人过来,如果我们都拿走了,别人就没有了。”

【微评论】采盐的过程,其实就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经历种种磨难,方能获得真经,所以这件事情的意义本身远远大于获得盐。大多数人在容易和艰难的道路之间会选择容易的那条,但也有人会选择艰难的那条。

【适用话题】感恩的心;成长;多为别人想一想……

野生动物保护员——多吉次巴

藏区最不缺的就是无人区与荒原,而每片荒原上都有专属的守护者,多吉次巴就是其中之一。多吉次巴是双湖县的野生动物保护员。他常年在普若岗日冰川附近巡逻,这座冰川的体量,仅次于南极和北极。没人比他更了解这里的动物。冰雪地里一头野牦牛死了,多吉一眼就认出“这是两年前失踪的那头”,停下摩托车跪在地上,用手指一节一节量牛角,在笔记本上一笔一划写下这头野牦牛的年龄。

在羌塘无人区,多吉次巴巡逻到哪里,帐篷就搭建到哪里,他有五个孩子,都在无人区迁徙的帐篷里长大。环境艰苦,一次,小儿子被开水烫伤,室外气温零下十度,最近的医院距离120公里,妻子只能用奶水帮孩子消炎止痛。尽管如此,多吉仍坚持让孩子学习知识,他的帐篷里挂着手写的汉语字母,不巡逻的时候,孩子们排成排,跟着他大声读“a、o、e”。

2018年已是多吉次巴在这片荒原上担任野保员的第9个年头,荒原周围连一个旁观者都没有,除了要忍受孤独,还有来自野生动物突袭等種种危险。面对这些困难,多吉从来没想过退缩,他竭尽全力去守护荒原和自己的家庭,因为荒原上没有哪儿是真正安全的。正如影片结尾所说:在生命的战场里,没有任何可以退缩、可以躲藏的地方。

【微评论】在我们的生活中,难的从来不是开始做一件事,而是一直坚持做一件事。这些年来,多吉就像一位高原的守护者,守护着这里的每一个生灵。条件恶劣,危难重重,但多吉没有妥协。既然选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他如此想,也如此做。

【适用话题】为你守护;敬畏生命;执着……

木锁匠人——江安

江安是一名木锁匠人,他有做藏式传统木锁的手艺。早年间,当地人多住木屋,干燥天容易起火,他们将大部分粮食和贵重物品集中放在山顶的仓库里,远离火种,用传统木锁防盗。

这种木锁历史久远,钥匙是铁条弯曲锻造而成,比巴掌还大,整个木锁有半米长,但锁芯极为简单,按照现代人的逻辑,这锁“防君子不防小人”。年轻时江安做过很多木锁,那时,做钥匙需要打铁,而铁匠多和制作刀具、杀生联系在一起,打铁被人们视为最低贱的工作。江安的父亲去世以后,江安曾对喇嘛发誓,再也不打铁了。钥匙由铁制作,他因此不再造锁。

最近,江安受村民所托,给全村人更换木锁,每一把锁,都要去山里亲自砍紫桦作为原料,它质地细密、耐腐蚀。为了避免打铁,江安不换钥匙,锁芯根据钥匙的形状进行复制。

他近乎固执地远离一切和杀生有关的东西。这一生,江安没有杀过牲口,他认为自己做过最坏的事情,是阉割过牲口。他会给家里每一头牛起名字,最快乐的事,是和自己48头牛和25头猪生活在一起。

【微评论】纯净无暇的信仰,严酷环境下的抵抗,人性痛苦复杂的挣扎,定格在老锁匠的微微一笑里。在他的身上,我们读懂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灵魂。这信仰不是来自于外在目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崇尚真与美。

【适用话题】信仰;改变;善良的魅力……

电影放映员——白玛

19岁的白玛,是波密县的电影放映员。雨季来临之前,他要完成进山放映的任务。他要去河谷上游的八盖乡放映电影,顺利的话,他牵着马,穿越密林和山川,步行两天可以到达。不顺利的话,随时随地发生滑坡,白天被断崖河挡前路,天黑只能在河滩支个帐篷睡一晚,第二天接着赶路。

那是一个只有八户人家的小村庄,村里人从没看过大幕电影,进入村子的唯一方式,是把自己拴在索道上,飞跃一条湍急的河。村长接到白玛要来的电话,高兴坏了,在电话里喊,“我马上叫几个人飞过来帮你”。一条细细的索道,四五个人在村头拽,硬是把500多斤的马也运过去了,水声隆隆,马儿四蹄落地,村民笑得眼眯起来。

夜里,全村人一起看了《夏洛特烦恼》,八十多岁的老人抱着还在啃手指的娃娃,眼睛都舍不得多眨几下。

这是白玛最享受的时刻,他喜欢电影,也喜欢为大家放电影。他曾经和朋友去过镇上、城市里,总感觉“好乱,好吵”,比来比去还是觉得更喜欢雪山、森林,每天都在河水农田里走一走很舒服。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心愿,“赶路的时候太阳不那么大就好了”。

【微评论】跋山涉水,以身犯险,就为让这八户人家看场电影。值得吗?也许答案就在村民一个个笑得发光的牙齿里。也许他无法去大城市生活,却把外面的世界,把城市的车水马龙,通过电影,带进了大山深处,让无数的孩子开始在心里种下小小的梦想。

【适用话题】种下梦想;只做自己喜欢的;外面的世界……

化妆品制作者——公主奶奶

白玛曲珍、次仁曲珍和曲美卓嘎,这三个人已经当了65年闺蜜了。这天早上,白玛曲珍正在涂自制护肤品,俩姐妹来喊她:“白玛曲珍,公主们要出发了!”三人拎着奶茶壶聚会去了。这一天的姐妹聚会,是去采集一种草药:普尔姆草,用来自制防晒化妆品。

她们一路笑声不断,吵吵闹闹,像三个小姑娘一样,边走边唱。其实,她们还有一个创业计划,把自制的护肤品推销出去。“游客这么多,人人都涂,涂成公主,回去就能结婚,一瓶五元钱,我们就成富翁啦。”可是明明计划挺好的,白玛曲珍突然双手合十,忙着念叨:“佛啊,不该收钱,我错了。”采集药后,她们回家开始熬制,三个姐妹干活时,还不停互怼,你一句,我一句,欢声笑语不断。

但其实,他们的生活各有不幸。曲美卓嘎从小是个孤儿,白玛曲珍丈夫早逝,次仁曲珍家境贫寒,她们是托林村年纪最大的三个人。但现在,她们仍然很快乐。

白玛曲珍最大的心愿,是和姐妹们一起去趟拉萨。然后回来再死。“我喜欢这里,也要死在这儿。”

【微评论】苦难的生活中,三位老人虽已步履蹒跚,但她们仍在歌声中翩翩起舞,活出自己洒脱的人生。她们向路人展示着自己用心熬制的草药膏,把它涂抹成一片真诚的颜色,涂抹成一份信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生活赐予什么,我们要像她们那样,对生活露出最灿烂的笑容。

【适用话题】热爱生活;最美;在苦难中开花……

【哲思·故事】

不想把《极地》拍成另一个

《第三极》

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苹果社区23楼的办公室中,导演曾海若看着他写的以藏区为题材的纪录片《极地》的策划案,有些痛苦,“有一种强烈的在重复自己的感觉”。他找来制片人,对她说,“我们必须另找一个人拍摄,不能再延续我的风格了。”

这一幕发生在2015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几个月前,曾海若拍摄的藏区题材纪录片《第三极》让他备受赞誉。该纪录片豆瓣评分9.2分,还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买下。

但曾海若不想将《极地》拍成另一部《第三极》,他的想法是:《第三极》更关注自然,《极地》要更关注人。《极地》中应减少背景性的信息介绍,重点放在人物故事本身。

于是,曾海若决定另找人拍摄。他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人选是导演程工。程工拍摄的西藏题材纪录片《进藏》让他印象深刻。几天以后,曾海若從苹果社区驱车2小时,在北京西五环的中间艺术区见到了程工。他看到程工文着花臂、留着大胡子、包着头巾,头发扎成发髻,闪过一个念头,“这人跟我也差别太大了”。

巧的是,这一天程工刚刚完成《进藏2》最后一部分的剪辑。在程工的工作室,曾海若看了一遍《进藏2》,曾海若觉得无论是影像风格还是叙事语言,都与自己的作品差别极大。“我做电视出身,学的是BBC那一套,但程工有很强的电影感。他身上有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与我不同的东西。”

他问程工有没有兴趣拍摄《极地》,“只要西藏的题材我都有兴趣。”程工说。他又问程工有没有时间,“只要是西藏的题材我都有时间。”就这样,曾海若决定由导演程工拍摄《极地》,自己担任监制。

【微评论】“认认真真活着”是曾海若看过《极地》以后最深的感触,“他们为什么会快乐,他们为什么会幸福,是因为他们认真地在干这所有的事情。之所以播出后口碑好,我觉得也是很多人认可这样的一种态度。”只有不断地告别昨天的自己,不重复,不凑合,精益求精,敢于舍弃,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曾海若的这种清醒与反思,值得太多人学习。

【适用话题】寻求突破;拒绝重复;清醒……

一架钢琴

西藏墨脱县,路途艰险,至今未通公路。在得知墨脱半山上的加热萨小学,返乡归来的教师单增曲杰常教孩子们唱歌,却没什么像样的乐器,摄制组决定赠送给单增曲杰一架钢琴。

琴到货了,可是快递公司都不愿意送,于是单增曲杰开始四处奔波,找人背上山。辗转几次,才找到了一些曾将挖掘机背入大山的背夫。没有柏油路,他们只能沿着悬崖边行走,即使是身装轻盈都有随时掉下的危险,何况是抬着几百斤重的钢琴。于是,背夫们都忍不住调侃单增曲杰:“你有病吧,运一个钢琴,这么辛苦。”

调侃归调侃,他们搬运的时候却丝毫不犹疑。“还要走,还要走。”这个口号伴随了队友们到加热萨乡4小时的徒步时间。钢琴到达学校时,单增曲杰眼眶打着泪水,和每一位背夫拥抱,并对他们说谢谢。

这个故事的结尾,小孩子围在教师单增曲杰周围,在钢琴伴奏下,他与孩子们一起唱起了歌。

【微评论】如若不是这部片子,我们根本无从知道,原来,在有些地方,运送一架钢琴会这么难!此时钢琴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钢琴的范围,那是一个藏族年轻人倾注一生的事业,那也是一群藏族孩子必定会拥有的美好明天。

【适用话题】歌声;我的老师;感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