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摘抄本

作者:未知

书香一瓣

绕过一个小学校,靠近操场的人行道旁,黄色校车里的胖司机,笑嘻嘻地向下了车的孩子挥手告别。老师模样的白人小姐,牵着黑孩子的手走,一路叮嘱着什么。就在这安宁得乏味的时光,我蓦地发现,向校门走来的人,都牵着手——爷爷牵着孙女儿的,碎花裙子在缺乏阳光的柏油路上特别抢眼。一位年轻的父亲,牵着儿子的手迈动阔步,并没说什么。孩子仰起头,得意地说着学校的趣事,父亲大笑。孩子更来了劲,用手比划,讲解着什么,父亲连连点头。我停了来,目送他们在栅栏后消失。满怀感动地想,对这位看模样是建筑工人的父亲来说,人生最丰满的幸福,就在牵手的一程。

——刘荒田《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小编碎碎念

儿时,我们是那么地喜欢和父母牵着手。尤其是上学的路上,牵着父母的手,感觉自己是那么的快乐与安全。于父母而言,牵手的美好,不但在亲情的交流,更在于生活的希望。在父母眼里,这不仅是一条上学的路,更是让孩子收获知识、收获美好未来的路。

书香一瓣

陶渊明有诗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不是五柳先生的首创,老子曾说过大巧若拙。陶潜以后,也有“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对守拙的推崇。齐白石年过九旬,发现自己画功不如以前,便每天苦练描红,临摹历代名画经典。儿子不解:“您早就盛名于世,怎么想起描红这般初级的东西?”旁人更是戏为“呆拙”。描红乃初学者入门功课,是“小儿功”。而这位书画名家,却临池不辍,焚膏继晷,从最基础的一笔一画,虔诚砥砺,法度严谨,回炉作业。这个世上,雄鹰和蜗牛都能到达金字塔顶。

——弓长《守拙》

小编碎碎念

“守拙”是一种踏实的人生态度。不论是古是今,总有一些人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他们不急不躁,不图名不为利,遵循着客观规律,信守着天地良心,以拙立身,以拙创业,以拙求进。

书香一瓣

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是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它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一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的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张抗抗《张抗抗随笔》,中国社会出版社

小编碎碎念

大自然一向比我们人类更痛快。不管是一棵小草,还是一棵大树,它们对于离别对于生死的态度是那么洒脱那么理智。春去秋来,这是大自然的轮回,也是生命的轮回。洋槐树没有丝毫的缠绵与不舍,因为它知道,旧的离去代表着新的开始。

书香一瓣

有一座位于山顶的寺院,寺里的小沙弥,每天都得用扁担挑两个水桶到河里打水,供大家饮用。其中的一个水桶总是抱怨:“我们做水桶的有什么意思,每天都是空空地下去。”因此它成日怨叹,郁郁寡欢。另外一个水桶想法就不一样了,它总是欢喜地说:“我觉得我们做水桶真有意义,你看空空地下去,满满的一桶水上来,很有价值呢!”

同样是水桶,一个说空空的水桶下去没有意义,一个说满满的一桶水上来很有价值。意义与价值究竟为何?在于“自我肯定”。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是没有价值的。一瓶矿泉水能值多少钱?但是如果没有水就不能生活;空气更不用花钱买,可是若没有空气,人如何生存?

——星云大师《两个水桶》

小编碎碎念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何况是人类自己?所谓“无用才是大用”,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处,若被一时的困顿、挫折所蒙蔽,自暴自弃、自怨自艾,那就永远都无法认识到那一大片万古长空、风光霁月。

经典片段

黄昏仍然要走的。再走到哪里去呢?这却真的没人知道了。——随了淡白的稀疏的冷月的清光爬上暗沉沉的天空里去吗?随了眨着眼的小星爬上了天河吗?压在蝙蝠的翅膀上钻进了屋檐吗?随了西天的晕红消溶在远山的后面吗?这又有谁能明白地知道呢?我们知道的,只是:它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美丽走了,像一丝微光,像一个春宵的轻梦……当人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又仿佛有什么东西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又渴望着梦的来临。把门关上了。关在门外的仍然是黄昏,当他们再伸头出来找的时候,黄昏早已走了。

——季羡林《黄昏》

小编碎碎念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想到黄昏,人们总是会有一种莫名的惆怅。然而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却看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黄昏。作者赋予了自然景象种种人格特征,用丰富的联想给抽象的黄昏赋予了鲜活的个性,让黄昏充满了生命的律动,使得文章具有了深厚的生活质感。

经典片段

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

夏则夜。有月的時候自不待言,五月的黯夜,也有群萤交飞。若是下场雨什么的,那就更有情味了。

秋则黄昏。夕日照耀,近映山际,乌鸦返巢,三只,四只,两只地飞过,平添伤感。又有时间雁影小小,列队飞过远空,尤饶风情。而况,日久以后,尚有风声虫呜。

冬则晨朝。降雪时不消说,有时霜色皑皑,即使无雪亦无霜,寒气凛冽,连忙生盆火,搬一回炭火跑过走廊,也挺合时宜;只可惜晌午时分,火盆里头炭木渐蒙白灰,便无甚可赏了。

——【日】清少纳言《枕草子》

小编碎碎念

短短两百字,作家就把一年四季的最好风光写得明明白白。写季节,我们通常会点点面面,把这个季节的常见意象都纳入进来,殊不知,有时候,多不如少,少不如精。就像清少纳言一样,每一个季节,选一个最好的时间点,把最生活化的意象填入其中,如此,就够了。

经典片段

烤肉大概源于少数民族的吃法。日本人称烤羊肉为“成吉思汗料理”(青木正《中华腌菜谱》里提到),似乎这是蒙古人的东西。但我看《元朝秘史》,并没有看到烤肉。我去过内蒙几次,也没有在草原上吃过烤肉。那么,这是不是蒙古料理,颇可存疑。北京卖烤肉的,都是回民馆子。“烤肉宛”原来有齐白石写的一块小匾,写得明白:“清真烤肉宛”,这块匾是写在宣纸上的,嵌在镜框里,字写得很好,后面还加了两行注脚:“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我曾写信问过语言文字学家朱德熙,是不是古代没有“烤”字,德熙复信说古代字书上确实没有这个字。看来“烤”字是近代人造出来的字了。

——汪曾祺《贴秋膘》

小编碎碎念

汪曾祺是写美食的高手。他写美食不单单是写食物怎么好吃,而且融进了大量的民俗、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文化知识。拿这篇文章来说,寥寥一个段落,他就完成了对烤肉渊源和“烤”字年代的探究。这些文化知识被他运用得恰到好处,既风趣易读,又颇接地气,还俗中透着雅。

经典片段

我敬慕过许多人。我一向自认为是一棵弯曲的树,所以尊敬那些笔直的树木。的确,我们应该记得圣诞节前出门去买圣诞树的经验。那一排排可爱的树远远望去无不妙极,可就近一看,又没有一棵正合我心。这棵太弱,那棵又弯了,另一棵又太矮,等等。看人亦是如此。毫无疑问,某些人之所以给我留下高大的印象,是因为我对他们了解有限,而我对自己的缺陷又过于一清二楚。

——【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米沃什词典》

小编碎碎念

人与人的关系往往是这样的。距离远了,看谁都是好的,都是满身优点;距离近了,接触多了,对别人的评价就会变得客观、中正起来。所以,我们常常容易崇拜别人而看轻自己。实际上呢,别人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你也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差。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