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则思,思尤定

作者:戴一诺

文题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孩子去海外求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孩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

1.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坚持的。

2.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3.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4.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两种,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林徽因曾有言:“真正的平静不在于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在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生活中,人们常因眼前繁华而迷失思力,抑或在人声喧嚣、千夫所指中喪失定力。其实,定力与思力相辅相成,定则思,思尤定。

定力,是思考的体现。佛道修行者坐禅,是在静中求安定,定中求思考。《金刚经》中一句“因无所往,而生其心” ——定能生慧,着实中肯。因心中平和无杂念,思想之地纯净,智慧所以产生。因此以定力为基础,方有丰富思考;以定力为源头,方有活水。

思力,是静心的延续。陈先发诫子:“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的世界”,意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然后才会更加坚定,拥有自己的世界。要知道,唯有善思,才能敏行,先贤之言甚为精辟。试看中世纪神学禁锢主义下的欧洲,可曾有智慧、科学之光照及之处?唯有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人才能借思考所得之灵感,勾勒未来蓝图的轮廓。

定与思,二力不可分割,正如源与流息息相关。人若在安定中假寐或真寐,未产生思考,便仅存一个笑谈了。人若在思考的火花中不辨方向,也只是徒劳。无源之水不可长流,无本之木难敌风霜。

因此,如何使“源头”涌出“活水”来,成为古今学者竞相钻研的问题。我想,这需要我们理清二者的精髓,看到二者的关联。

学会保持定力,方能发展思力,人就能踏前一步。蔡元培曾多次遭反对派恐吓,却依然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旗。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叶企孙,在批斗中仍坚守科学的精神,不容许强权玷污……正是这不可摧折、坚持自我的定力,方能为独立的思力保驾护航。人若心浮气躁,必会缺乏定力,思考的严密程度则大打折扣。

学会加深思力,方能提升定力,人就能愈加沉稳明智。生活中,我们常常赞叹“坐怀不乱”的人,殊不知,这份沉稳明智来源于定力,更是因为思力的加深。“高铁学士”王梦恕,在温州动车事故后为高铁奔走呼号,呼吁人们不能对中国高铁丧失信心,面对汹涌的指责,他直言:“中国高铁不是技术的问题”。而这定力的背后,恰恰是他对中国高铁冷静的思考与调查。试想,倘若没有思力,他又怎能在指责中保持一份定力?由此可见,加深思力,方可有“任它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既有思力,我们就可在其基础上深入分析问题,在放松懈怠时提醒自己,于一筹莫展时更换方法。这样,定力就会提升,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了。

当今社会,既有人潮汹涌、百家争鸣,亦有碎片洪流、速食思考。在这个最好和最坏的时代中,人们呼唤坚守自我的定力,呼唤独立思考的思力,于是我们能在复杂世界中觅得一方思想天地,也因日益增强的定力而逐渐不受干扰;此后,将方寸之心涵养成清澈的水源,敏捷的才思方能从中汩汩涌出、细水长流。

世界喧嚣纷杂,心底的正念才智便愈加可贵。正念自定,智慧自思;定则思,思尤定。如此循环,源头常清,流水常活,人生在其中,百般滋味尝遍,归于甘甜。

(编辑:于智博)

评点:莫笑君

本篇的结构为议论文写作树立了较好的范式。首先,准确扣题,从“四力”中择“两力”。第一段总起,二、三两段对所选的“定力”“思力”分别“下定义”。四段过渡,五、六段从正反两个方向对“定力”“思力”的内在关系进行论证,七、八段总结升华。特别是每段开头就将本段中心写明,这对分钟级阅卷速度的高考作文来说,是一种可取的也较为严密的议论结构,结构之外,作者既有论证案例,也有表意抒情,说理令人信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