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过冬夜的更声

作者:宫凤华

在凄迷的深秋黄昏,抑或寂静的隆冬雪夜,来自岁月和心灵深处的诗性的更声,总像雾岚般把我淹没,总是浆果一样悬挂在我记忆的枝头上。

我的栖居地是一个只有百户人家的小村子,叫宫家庄,前村叫朱庄,后村叫桑湾。我们村庄只有五六百号人,和其他村子一样,依偎在逶逦流淌的卤汀河畔。玉带般的卤汀河边静卧着几座馒头样的坟茔,上面衰草萋萋,随风摇曳,经幡一样。河里长年开着轮船、拖驳船,还有张着帆的农船和垒着泥锅箱的古朴渔船。

村里打更的中年汉子和老母相依为命。他膝下无嗣,个头矮墩墩的,四方脸儿,高鼻梁,尤其嘴很厚,一张一翕,颇似田间长过了期的裂口萝卜,故有“萝卜嘴”之诨号。“萝卜嘴”敲出的悠远更声,给我们单调而严寒的冬日夜晚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快慰。

冬天给人一种天长地久的缥缈和恍惚之感。远树近草简洁得只剩下骨架和轮廓。冬天的乡村,没有太阳的日子,奇冷。黄昏很短很模糊,一下子就被黑暗侵蚀。家前屋后的楝树、枸树、榆树、桑树、梧桐树一下子成了剪影,有的面目狰狞,一反寻常的温和与慈善;有的疏影横斜,如水墨淋漓的写意画。

一俟天黑,村里人撂下饭碗,就听到村尾“萝卜嘴”敲着铜锣“哐——哐——”的打更声。此时,玉盘似的月儿俯视人间,目光柔和悲悯。他每走几步便用力敲一下手中的大锣,边敲边喊:“各家各户,门窗关好,火烛当心哟——”尾音拖得长长的,在暗夜凝滞的空气里震颤,凄厉地擦过人的心头。那激越的更声飘过潺潺流淌的小河,飘过岑寂空旷的田野,飘过高高矮矮的屋脊,回荡在小村夜空,缓慢、缥缈、苍凉。

一年四季,惟冬天打更。“萝卜嘴”打更时一般宿在大队部里的穰草地铺上。到更点时,便一手提着黑黜黜的马灯,一手拎着锃亮的铜锣,步履蹒跚地穿行于凹凸不平的泥土路上。霜夜天,晕黄的月光柔软地铺洒在地,青霜便多了一份柔和,平添一种宁静的美。倘若雨天,那路上粘稠稠的,像糯米粥,打更的长套鞋上满是乌黑的泥,像爬了好多泥鳅。上半夜一般喊“火烛当心噢——”,下半夜则喊“平安无事喏——”每隔百米左右敲一回锣,直敲得人沉沉睡去。在梦呓中,依稀听到一两声悠远的更声,有时也被一阵阵犬吠声淹没。下雪天,打更的顶着簌簌雪花,提着迷离的马灯,出没在深巷小弄里。

雪夜像一个晶莹剔透的琥珀,乡村就是蜷缩在琥珀心中的小虫子。雪花给他披了一层银光白。他的帽子上、眉毛上、袖口上、裤管里沾满粉面似的雪,在严冬的雪夜里,如一个深山里的怪兽。雪地上清晰地印着两行脚印。寒气把人们禁锢在被窝里,但那更声伴随着“呼呼”的风声,温暖着村人的梦。

冬日里,“萝卜嘴”晚上打更,白天经常用铁丝篮子到卤汀河里拉蚬子、拉螺蛳,到了傍晚,他就蹲在门槛边剪螺蛳。夕光涂在他身上,肥厚而温泽,像搽了蛤蜊油一样。然后“哗啦”一声倒进滚油锅里,加上葱蒜等佐料,不一会儿,香气四溢。吃饭时,他总给邻居家送上一碗,然后自个儿“扑哧扑哧”地吸螺蛳,有时被厣子粘住,咳好一阵子才咳出来。

晴朗的冬夜,没有风,月亮早早地蹲上榆树梢。我们搁下饭碗,兔样窜出来,三五成群地来到大队部,等着打更的“萝卜嘴”。冬夜的乡村极其静美,如一幅清简的素描。星星如姑娘家的纽扣,锁着幽梦,天空有一种邈远又幽深的空阔。月儿莹莹汪汪,几欲滴下汁液来。高低错落的墙角投下的暗影如被风卷起的电影屏幕。冬夜里的一帧帧黑白照片,染着岁月的底色,透着乡村的恬淡和平和,渗着乡村的温馨和质朴。

我们跟“萝卜嘴”跑东跑西,一路上“嘻嘻哈哈”、吵吵嚷嚷好不快活。“萝卜嘴”戴着发黄的帽子,套着露絮的大棉袄,黑暗中,像一只体形臃肿的猩猩。我们一齐吆喝着“关好门窗哟——火烛当心噢——”惹得狗们狂叫,惊得屋檐下夜宿的麻雀“扑拉拉”乱飞。疯过头了,打更的也嫌烦了,便吆喝几声,赶我们回去。还哄我们再不回去,夜里就“演电影”(尿床)了。这一招果然奏效,伙伴们便悻悻地回家。于是,他又顶着北风寒气继续“当当当”地打更了。

村里理发店的老杨总是坐在自家屋前的石碾上,晃头晃脑地拉起他心爱的二胡。一曲轻快流畅的《紫竹调》后,他接着又拉起了扬剧《梳妆台》、淮剧《赵五娘》。我最喜欢聆听二胡苍凉和忧伤的情调,特别是抒情处的揉弦,简直就是按在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禁不住的,我的眼眶就有些濡湿了。在寒冷的冬夜里,这更声和二胡声上人世间的大喜大悲、爱恨情仇,都得到酣畅淋漓的倾诉、宣泄。

那个冬天的夜晚,我和几个伙伴去北边桑湾村看完电影《人生》后,独自爬上草屋西边的穰草堆上,任眼泪肆意横流。刘巧珍出嫁时,骑着毛驴,对着高加林家的方向,凝望着,几滴清凉的泪珠顺着面颊,滴到胸前的红盖头上。那几滴泪,滴在我年少的心里。这时,悠远的更声温软地拂过心田。轻风抚过面颊,悄无声息,就像溪水流过河岸。

刘巧珍的美丽清纯、苦难悲伤,以及无边的清风明月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底。月光下的草堆如海上的岛屿,村里诗性般的更声若隐若现,我躺在草堆顶上,凝望着透明的蓝天,以及玉盘般的圆月,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感伤和激动。蔚蓝的天幕上,有一些淡淡的白云,如我的心事,柔软如花瓣般铺陈在那儿,慢慢聚拢。乡野间的如诗月色、电影里的悲欢离合滋润着一颗少年的心,这颗心变得敏感多情,变得内向谦卑,变得富饶丰盈。

乡村生活伴随着饥馑和维艰,那寂寥的冬夜,是“哐哐”的更声抚慰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变得柔软。当静谧的夜晚取代了白昼的喧嚣,当现实中的功名利禄退位给了精神上的修复整饬,那激越深沉的更声又分明给人一种谦逊勤勉、淡泊名利、自省自尊的清醒与思辨。

现在,村里都装上了路灯,以前的泥泞土路都浇成光洁的水泥路,村口甚至还装上摄像头。家家都装上牢固的铁门。高门深院,挡着如水的月色,挡着稀疏的鸡鸣犬吠,挡着不设防的淳朴岁月。现在村里的安全設施齐备,但从前那诗性而古老的更声,不经意的,在某个寂静的午夜,穿过我们日益荒芜的梦乡,给我们带来久违的温暖和感动。

在我的村庄,更声和蛙声、蝉声、鸟声一样,就是姑娘媳妇们口中飞出的民歌民谣啊,土生土长,原汁原味,清新流畅。那遥远的更声凝聚着恒远的乡村情感,渗透着农耕时代的精神气质,镌刻着饥馑年代祖辈们灵魂深处的呐喊和渴望。

在远去的贫穷而充满温情的日子里,在那些被饥馑和忧伤包裹的时光里,是乡村冬夜“哐哐”的更声,落红一样,铺满我的心,让一颗年少的心变得丝绸一样柔软和熨帖。那种浸润着严寒和欢乐的凄伤,浓稠而饱满,暮霭般漫溢过来,我成了乡村的一条蓝色的河流。那样的冬夜,我如一只孤独的小鸟,栖息于宁谧的小村,贫穷而听着更声,我收获并珍藏着小小的幸福。更声带给我的快慰如家乡的卤汀河水,潺潺湲湲地流淌。

我时时站在村庄清凉的屋檐下四处张望,四下谛听,我依稀听到河坎上裸露的树桩发出的呢喃,恍惚间,那远去的更声,那雪地里的“萝卜嘴”,带着岁月的风尘,月光一样,洒在我心灵的湖面上。乡愁,如一朵洁白的莲花,在心间冉冉绽放,清香四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