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有“问题”的人

作者:未知

读的书很快会忘掉,那么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张佳玮答:幼儿园时去我妈厂里的图书馆借书。先看连环画《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

到小学就看——所谓的“字书”——《三国演义》。然后自然而然地看了四大名著。再自然而然地看了全套金庸。被我爸说了句“金庸是学大仲马的”,于是去看了《三剑客》,再顺着大仲马读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顺着巴尔扎克读了福楼拜,顺着福楼拜读了莫泊桑,顺着莫泊桑读了欧·亨利,再顺过去读了海明威,等等等等。

高二时读了张爱玲的一则短篇叫《等》,写一个推拿医生候见室里,一群姨太太聊天。现在具体情节忘了,只记得读这篇时,很想去上海。于是去上海读了大学。

大学里开始写东西谋生。挣钱。过日子。在上海一待十年。

29岁那年攒够钱了,申请了个学校,来巴黎,待到现在。

我面签前两次,因为自由职业者的身份,被卡得很厉害。第三次,开具了银行流水和一些出版合同做证明,材料准备得很齐。

当然,还是担心签证官问我太刁钻的问题。而且之前两次都不成功,是很容易被质疑的。

签证官先问了些简单的,临了问句:许多年轻人是年纪轻轻就出国读书了。你29岁了,为什么呢?

我:因为到29岁,才攒够了钱学想学的东西呀。

签证官:那你最初的动机是什么呢?

我:我读的第一本外国小说是《三剑客》,第二本是《高老头》。我现在还记得《三剑客》里的所有情节,《高老头》就不行了,但我记得,这两本书的主角,一个达达尼昂,一个拉斯蒂涅,都是年纪轻轻的,想去巴黎见识一下世界。然后,我喜欢的作者海明威写过一本书,写他在巴黎生活的,《流动的盛宴》(面签官跟我齐声说出来了),所以,想去见识下。年少时读的书立下的愿望,会一直跟人一辈子吧?

然后我過签了。

实际上,现在想想,我人生的大多数转折,都跟所读的书有关系。其实许多人都如此。

读过的书,不一定都记得住,但会存在心里,不知不觉间就改变了你的人生。

罗大佑先生还是谁,说过句,“假如一首歌长度是3分20秒,你听完了,就有3分20秒的人生被改变了”。书,同理,而且可能埋得更深。

人类总是习惯性高估自己的行为对当下的影响,高估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低估自己的行为对长远的影响,低估一些精神上的潜移默化。

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白昼答:大概是因为懒。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去吃,生活的苦……你躺着不动它就来了……

最能燃起你学习激情的一句话是什么?

郑大帅答:你不能把这个世界,让给你所鄙视的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