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谁能拯救?

社会关注度★★★★☆

作文适用度★★★★★

算法是冰冷的,但人是有温度的。数据应该是服务于人的工具,而非奴役人的手段。科技发展的脚步不会放缓,但我们需要一个后视镜,保证科技向前的同时,也能够向善。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刷屏了——9月8日,《人物》杂志这篇深度报道,展示了在不断加速的智能算法控制下,外卖骑手送餐的时间被平台逐漸压缩,被迫与时间赛跑,让人们再度聚焦外卖小哥的生存困境,也掀开了数字平台在发展过程中引发的社会问题,从而引发全民关注。尽管外卖平台回应称将尽快发布“多等5/10分钟”新功能、“对部分优秀骑手超时免责”等,但外卖骑手“疲于奔命”的职业状态仍应得到全社会持续的认真关切。

文章中有个数据:在上海,平均每2.5天,就有1个外卖骑手伤亡。为了准时送餐,不被罚钱,外卖骑手“与死神赛跑,和交警较劲,跟红灯做朋友”。点外卖,已经成为时下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之一,外卖员是我们最温润的人间烟火。但如果不是这篇文章火了,大概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从我们在外卖平台点下订餐按钮,到餐送到手上的这段时间里,外卖骑手经历了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

很多人看完文章后都感叹:“触目惊心!”“外卖员真的太难了!我下次再也不催单了。”“希望平台对外卖员宽容一点,我们真的没有那么着急。”

但感叹过后,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外卖骑手的困境,到底是如何造成的?

时效一直被视为外卖服务的核心指标,也是平台角力的最大卖点。数据显示,2019年外卖行业订单单均配送时长比3年前减少了10分钟。而这背后,是一项被业内“推崇”的技术进步——基于AI智能算法的外卖配送系统(在美团,这个实时智能配送系统被称为超脑,饿了么则为它取名为方舟)。简言之,就是从顾客下单那一秒起,系统便会自动计算出骑手送餐的最优路线、配送时间,并以此为据考核“准点率”。一旦超时,骑手轻则“单费减半”,重则“淘汰出局”。由于平台算法的不断精进,相同距离的规定送达时间不断缩短,外卖骑手的更短的送餐时长又被作为大数据的一部分给新的算法提供了依据。就这样,外卖骑手被束缚在了不断加速的数据怪圈中,而骑手永远也无法靠个人力量去对抗系统的分配。

文章中有一个细节让人感触很深:“为了让骑手更专注地送餐,这个‘智能化配送系统会最大限度地取代人脑。外卖员的身体状况和经历的恶劣天气,在系统中统统看不到,能看到的,只是在软件界面上一个移动的卡通形象。骑手不需要动脑,只要根据系统的提示去完成,去追求速度就够了。这其实是一种技术对人的“异化”,在这个过程中,骑手的主体性完全被剥夺了,彻底成为了一个送餐工具人,“没有了人类的情绪反应”。

上述这篇文章能够引发热议,并不仅仅在于提醒社会关注外卖小哥的境遇,还在于它引发了人们对技术与工作、技术与生活关系的反思。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很多人都在讨论机器与人的边界问题:机器人会不会越来越智能,最终替代人类呢?但是,从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来看,比起“机器变成人”,我们更需要担心的,其实是“人被迫变成机器”。

相信不少人看完文章后会产生同病相怜的感觉——被困在系统里的,远远不只是外卖骑手。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绝大多数人,也被困在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系统里。有多少劳动者不是“为稻粱谋”,整日忙忙碌碌紧紧张张疲于奔命?外卖小哥的单子,不就是每个上班族背负的责任与压力?技术的迭代在予人方便的同时,也让工作更深地介入到生活中,更加熬人。比如,基层干部要在扶贫系统填报信息,随时留痕;企业员工要时刻紧盯微信群,生怕漏看上司交办的任务;疫情期间,家长天天要帮孩子上报体温、陪孩子上网课……可以说,每天只要一睁眼,就上线了。有网友调侃:想下线,恐怕只有三种可能:睡了,挂了,退了。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升级版《摩登时代》:流水线上的卓别林,电瓶车上的外卖员,写字楼里的程序猿,本质上都处在同一个系统内——最大限度追求效率的系统。

人们一边享受着技术升级带来的便利,一边矛盾地产生对立情绪。有一首歌怎么唱来着?“爱恨就在一瞬间。”我们坐拥着数字经济的红利,就不能不承受相应的代价。但问题在于,二者可以等价吗?或者说,累得值吗?困得值吗?都说科技改变生活,但问题是——科技到底改变了谁的生活?在“互联网+”浪潮下,餐饮外卖蓬勃发展尤为引人注目。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外卖市场规模超6500亿元,覆盖4.6亿消费者。现在每天“跑在路上”的网约配送员已经达到百万级,仅美团一家平台,2020年上半年的有单骑手就达到295.2万人。而在算法的优化下,美团2019年第三季度比2018年多赚了整整4亿元——原来需要5个人送的单子,现在4个人就够了。但在平台巨额盈利的背后,是骑手竞争的激烈和个人收入的减少。他们的生活,因为科技的进步,反而变得举步维艰。

这恐怕是讨论“困在系统里”时,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媒体评点:《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刷屏,让平台系统及算法迅速成为热议焦点。系统算法是否只关注效率高低?算法究竟有没有价值观?算法可以理解各类用户的真实处境并引入数据之外的人文关怀吗?回答上述一系列追问,最终都需要回到问题的原点,即人的身上——设计算法的人,制定平台规则的人,享受外卖服务的人,提供送餐服务的人。正如有关外卖平台声明所言,“系统的问题,终究需要系统背后的人来解决。”解决骑手困局,从赋予系统温度开始,重在以人为中心——诚如央视新闻主播白岩松所说:“请把骑手当成人而不是机器去做出改变。”算法是冰冷的,如何在冰冷的算法中寻找温度?如何给冰冷的算法注入人文关怀?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方向。(暴媛媛《经济日报》)

◎话题拓展:科技与人;在冰冷的算法中寻找温度;严格的算法之下,应该有对人的悲悯之心;科技向前,但更应该向善;高速度下,刹车比油门重要;共情心和同理心;多元与理性;推动与改变……

(资料来源:《人物》《北京日报》;

央视新闻、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观察者网;微信公众号“书单”“侠客岛”“作家牛皮明明”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