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信仰

郁喆隽

如果地球是从一颗种子发芽长大而来的,那么这颗种子有多大?

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亨利·戴维·梭罗。他的回答是:那是一颗直径不到两英里半的圆球,放到康科德镇,也只不过占去其1/10。

离康科德镇不到两英里的地方有一个“池塘”——瓦尔登湖。1845年3月的一天,梭罗向朋友借了一把斧子,离开了镇子……两年之后,他回到了镇上。或许对梭罗来說,现代人崇尚的所谓“说走就走”依然有些造作——走就走了,无须多言;回就回了,不必再提。

离开瓦尔登湖的梭罗开始研究自然:他观察松鼠是如何帮助油松传播种子的,他看到鸟类多么喜爱铁杉籽,柳树又是如何通过飘絮来播撒自己的种子……此后的10余年里,他留下了长达9000页的笔记。诗人变成了博物学家,隐士成了园丁。

这些笔记在梭罗逝世130年后出版,书名是《种子的信仰》。梭罗在书中写道:“我不相信/没有种子/植物也能发芽/我心中有对种子的信仰/让我相信你有一颗种子/我等待着奇迹。”梭罗就是一颗种子,他也想在每个人心里播下一颗种子。

眼睛总是被花瓣吸引,鼻息往往被花香诱惑。人总想成为参天大树,却少有人想做一颗种子——安安静静、无声无息。种子孕育生机,包含可能;种子虽然渴望阳光和泥土,但它知道,扎根有时,发芽有时,绽放亦有时;种子懂得蛰伏,或深埋在皑皑白雪里,或卡在岩石缝隙间,甚至被鸟兽吞入腹中……如梭罗所言:“我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要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而是生活在其间,不管它是好是坏。”

【素材点拨】种子并不随遇而安,因为它有自己的信仰,深知自己的使命,于是才知道等待与隐忍,即便不生根、不萌芽,也不同流合污、自暴自弃。种子践行着一条神圣的准则:“自然在卑微处最伟大。”当一颗种子消失时,会成就一个崭新的生命。

【适用话题】种子的使命;等待与隐忍;自然在卑微处最伟大;向下扎根,向上发芽……

(小宝摘自《书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