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性”的变奏

诗人抒发内心的独特感受,让人在感情饱满和意韵丰富的诗作中陶冶心灵、启迪思想。若要让诗情、诗意、诗思抵达读者内心,往往需要在诗中把抒情对象或意境借助形状、声音、色彩、温度、味道等途径表现出来,使人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重感官去具象地感知诗歌的内容。这种“多感性”的表现方式,对童诗的写作而言,尤为关键。

在6首童诗中,诗人吴昕孺充分调动感官,谱写了一组“多感性”的变奏曲。在《露珠》中,我们看到“露珠有一张圆圆的脸”,看到“它一闪一闪在发光”,听到它“哭着哭着就笑啦”,一颗调皮的、可爱的、率性的露珠的形象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有了美好的形象还不够,诗人在结尾写道,“它消失的地方,开着一朵花”,我们从中不难联想到露珠微小但滋养了花的生命,露珠剔透但衬托了花的娇艳。它突然消失了,却落在了我们的心里,诗人写其形现其神,诗味隽永。诗人在《清晨》中告诉我们,清晨不单是时间概念,还有很多的意味可体会。我们从诗中感受到了清晨的美——她像梦一般,明眸善睐、披着白纱、赤足奔跑,让人遐想流连,诗让我们沉浸式地享受了清晨那如梦一样的时刻。《鸟儿飞去》中,我们听到弹弓发射的声响,看到鸟飞向天空的情景展现眼前。但诗人让我们“看”得更多、想得更深:弹弓打出的是要伤害小鸟的弹珠,小鸟却如子弹,从像弹弓一样的树杈上飞向天空,它不仅没有打碎“天空那面巨大的镜子”,反而让天空“更加清澈、透明”,这“清澈、透明”是小鸟逃离危险时,我们心里产生的舒畅感觉。两种“弹弓”、两种“子弹”,在诗中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构成强烈的反讽,告诉我们生命如此之美,唯有善待。《笔记本》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蝌蚪、湖泊、嘴唇、足球、球门、大雨、天空、月亮……为读者拓展出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少年在台灯下,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写下作业也写下心事,画出欢乐也画出无聊——那里藏着少年才有的隐秘与缤纷的梦。《秋日》如同一支酣畅的欢歌,唱着阳光般单纯的颜色,唱着果实般香甜的味道,那是属于孩子的欢欣岁月。《电线上的麻雀》是一幅静中有动、静中有声的画。在电线上啁啾的麻雀、像拳头一样的麻雀、将自己抛入云端的麻雀,雾与流动的云,以及电流声衬出的静谧,从视觉、听觉再到内心的感觉,写出了众鸟飞尽后世界所袒露的空寂。看似热闹却是聒噪,那像拳头那样结实的东西也终会浮云般消散,也写出了看懂外界变幻,才会有宁静内心的释然与适然。

“多感性”让诗歌打通了我们的感觉,通过形象情绪感染读者,在感染中渗透思想的力量,从而使心灵与情感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