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一颗好种子

阅读提示

袁隆平(1930—2021),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去世,享年91岁。

国士已去,精神长存,他留给我们的故事,值得一遍遍怀念。

20世纪90年代初,杂交水稻技术被世界粮农组织列为解决世界上粮食短缺国家问题的首选技术,也是我国对外交往中一个重要的援外项目。袁隆平带领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十五名专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技术顾问,其中袁隆平院士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

早在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给美国,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合同规定,由美国圆环种子公司先付给中国种子公司二十万美元首期转让费,中国即派出制种专家赴美国传授杂交稻制种技术。

1980年5月,受中国种子公司派遣,袁隆平作为首席专家,带着另外两名技术人员,第一次飞越太平洋。到飞机场来接他们的美国朋友把又黑又瘦的袁隆平晾在一边,错把同行的一个身材高大的技术员当成首席专家,抓住他的手热情地表示欢迎。袁隆平幽默地化解了这个小小的误会。

袁隆平一行来到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农业试验站,为美国技术人员进行了杂交制种的授课和示范,并应邀与加州大学的教授和研究生座谈,回答了他们提出的问题。当地的报纸对袁隆平的到来进行了报道,意大利的五名水稻专家闻讯立即赶到美国,与袁隆平探讨水稻杂交生产问题。圆环种子公司的母公司西方石油公司召开股东大会,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汉默博士特地请袁隆平出席,把他安排在会议的首席,作为重要贵宾介绍给全体股东。

传授技术期间,美国农业的发达程度给袁隆平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私人农场差不多就拥有中国一个乡的土地面积,只有人数不多的农业工人管理,采用飞机播种,收割机里还安装了空调。

杂交水稻在美国试种两年,增产显著。袁隆平曾先后五次赴美国解决技术难题,还派他的助手尹华奇、李必湖、周坤炉等多次赴美进行杂交水稻的技术指导。

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得到国际水稻研究所的高度重视,他们从1979年开始引种中国的杂交水稻,并多次请袁隆平前往讲学。1980年和1981年,国际水稻研究所组织各国的水稻专家,在湖南农科院主办了两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1986年10月,世界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专家参加了这次盛会。

袁隆平应邀前往菲律宾、日本、法国、英国、德国、埃及、澳大利亚等国家讲学、传授技术。中国杂交水稻被推广到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到150万公顷。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了《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一书,发行到40多个国家,成为科研和生产指导用书。

2001年2月,袁隆平与中国科学院吴文俊院士一同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袁隆平还记得初中时的疑惑——“数学为什么不讲道理”,就和大数学家吴文俊先生说起那段有趣的往事。

袁隆平说,现代农业已经发展到高精尖的阶段,要用量化来完成,数学是必不可少的。他感慨地说:“数学是科学之母。”吴文俊笑着说:“搞数学的人要吃饭,农业是数学之父。”两个人都会心地笑起来。

2006年4月,袁隆平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成为中国工程院首位获此荣誉的科学家。2007年4月29日,袁隆平在美国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世界数百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院士年会。

当世人梦寐以求的荣誉蜂拥而至时,袁隆平却觉得“光环太多,很累”。几乎每天都有各地的记者蹲守在大院里等着采访他。袁隆平很发愁,这怎么得了?但是,只要是秘书安排好的采访,他总是认真地配合,从来不摆一点儿架子。在任何场合,幽默而睿智的谈吐很快让他成为现场的核心人物。

有一次,记者采访袁隆平时夸他在一场现场直播中小提琴演奏得太棒了。袁隆平摇了摇头说:“我是南郭先生,只是在前面做样子,导演安排了高手在后面演奏。”朋友告诉他电视剧《袁隆平》正在播放中,他悄悄地说:“哎呀,都不好意思看。”

每逢生日将近,袁隆平都要安排“躲生日”的计划。唯独2005年的生日,他没有成功地躲起来。因为这天,温家宝同志来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视察,特地派人送来了生日蛋糕和鲜花,给袁隆平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八十大寿快到时,袁隆平早早表示要“躲起来”。工作人员劝他,您躲到哪儿都会有人认识您啊。生日那天,很多慕名赶来的人都没有见到袁隆平。他早就跑到外地和妻子会合啦。他只想和家人安静地待在一起,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袁隆平乐呵呵地说:“我也是‘80后’。”这个风趣幽默、童心未泯的老顽童从不会忘记他的科研工作,他的生日愿望是:“到我九十岁的时候,我要实现亩产1000公斤。”

时光飞逝,2018年5月,专家对三亚试验示范田的“超优千号”水稻进行测产验收,亩产高达1065.3公斤,袁隆平的生日愿望提早实现。

袁隆平九十大寿这天,他的3个孙女和5名优秀学生一起给他拜寿,为他送上了点缀着稻穗的9层生日蛋糕,颇具深意。

袁隆平感觉最自在的地方,永远是在试验田里。还有那么多计划要完成,他总是闲不住。他挽着裤脚站在绿油油的稻田边,凝望着起伏的稻浪,心里便感到舒坦,脸上也露出笑意。

直到如今,每到南繁育种季节,他仍然和过去一样赶往海南岛,与工作人员一同吃住在试验基地。这个基地坐落在三亚市东郊荔枝沟。两层楼房像普通农舍一样掩映在椰林中,椰子树之间扯起一根铁丝晾晒衣物。在那里没有职位高低,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都一起下田。

袁隆平招收研究生和博士生都要求他们下田劳动。他说,书本里、电脑上种不出水稻,搞育种科研的人必须深入生产实践。

袁隆平说:“我觉得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他数十年身体力行,作为一颗健康的种子,一颗生命力蓬勃的种子,长成了科研领域的参天大树,创造出杂交水稻事业的蓬勃景象。

(选自《袁隆平:东方“稻神”》,党建读物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出版,选文时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