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物品,大能量

小物品,大能量的插图

童话故事中有很多神奇的物品,可以治百病的药品,可以让伤口快速愈合的创可贴……但在科学世界,这些物品真实存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小物品的大能量吧!

螃蟹壳中的“黑科技”

一片看似普通的白色纱布,遇水之后,迅速变成凝胶状物质,能够很好地贴合伤口,止血抑菌。这是可吸收手术止血产品“术益纱”。该材料在人体内7天左右即被降解,降解产物氨基葡萄糖可被人体吸收。

广阔海洋之中,大量看似无用的螃蟹壳,正是“术益纱”的原材料。螃蟹中的甲壳素纤维带有正电荷,有抑菌作用,还能促进细胞再生。研发人员在螃蟹壳中提取甲壳素,再从甲壳素中进一步提取壳聚糖,以壳聚糖为原料开展研发。凭借这一“黑科技”,研发人员推出壳聚糖基可吸收手术止血材料、创伤止血材料、组织修复材料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等创新产品。

在血液中游动的纳米机器人

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出了能够在人体血管内移动的微型纳米机器人。这些设计巧妙的纳米机器人非常灵活,由外部磁场控制,可以以10微米每秒的速率游动。这些纳米机器人被涂上药物并注射进血液,有助于医生精确控制药物剂量。该机器人能够通过黏稠的液体。

这款机器人足够小,几乎可以去人体任何地方。然而,若想在血液中使用纳米机器人,还需攻克的技术难题是机器人应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这样才能通过像泌尿道或眼球这样的部位,临床试验可能在未来5~10年内开始。

“心灵手巧”的机器人

机器人一只手拿起一个杯子,另一只手拿起一根金属棒,在杯子里熟练地做着搅拌动作。做完后,机器人准确地把金属棒放回直径仅为8毫米的圆孔基座上,整套动作连贯、流畅。机器人展示了当前灵巧手操作的精确程度,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让人形机器人自主决策能力以及上肢的灵活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只有当人形机器人拥有一双灵巧的手,才能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现有环境,从而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

可被人体吸收的电子器件

利用纯天然鸡蛋白材料和可降解金属,研制出生物兼容的可降解非挥发性储存器——忆阻器。该储存器的核心材料是一层30纳米厚的蛋白,上下电极分别由镁和钨薄膜金属构成,可达到储存信息的目的。当器件放入水中,整个器件会在3天内几乎完全溶于水。这项研究为未来植入人体的各类电子系统提供了技术基础。

石墨烯人工喉

激光直写多孔石墨烯实现声音收发一体化,器件具有平坦宽广的发声频谱,灵敏的声音振动识别能力。佩戴方式便捷,不会给患者带来负担。未来可以丰富聋哑人语言库,让聋哑人可以和正常人一样,清晰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