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开甲:隐形的大国脊梁

作者:未知

2018年11月17日,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直到离世,这位老科学家对很多人而言都还比较陌生。其实,在走上核武器研制之路之前,程开甲就已小有名气,其学术前景也被外界普遍看好。

1946年,在李约瑟博士的推荐下,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的程开甲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成为著名物理学大师波恩教授的学生。在此期间,程开甲与导师共同提出了超导电的双带模型。1948年,程开甲获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身在远洋,心系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1950年,程开甲婉拒导师的再三挽留,放弃了国外优厚待遇和研究条件,回到了浙江大学。

1960年,一纸命令将程开甲调入北京,程开甲就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任副所长,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他消失了。就如同所有消失的“两弹元勋”科学家一样,他们将自己的生命奉献在了西北荒无人迹的罗布泊荒漠上,从此消失20余年。

程开甲是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与邓稼先和钱学森等人不同,除了科学家的身份之外,程开甲还是一个军人,人们称他为“核司令”。“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怀着这颗赤子之心,为了研制原子弹成功,程开甲豁上了自己的一切。

一次核试验前,程开甲住在核試验场的一个帐篷里,经常工作到凌晨。公务员任万德负责他的衣食住行。那天晚上,程开甲和别人在讨论一个重要参数的探测技术问题,任万德把饭热了4次,可程开甲一直没来得及吃饭。凌晨,他把被子摊开准备睡觉,突然滚出来两个苹果。“哪来的苹果?哎呀,我还没吃饭,怪不得肚子在叫。”于是,程开甲拿起苹果往嘴里放,还没吃完就睡着了。夜里风沙很大,清晨起来,程开甲被子上蒙了一层细沙,嘴里含着的没吃完的苹果,沾满了沙尘。

每次开展核试验,程开甲都会亲身到最危险的一线去检查指导。他多次进入地下核试验爆后现场,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间,甚至到最危险的爆心。到原子弹爆心作考察,在我国前所未有,在世界试验史上也无先例。谁都知道这其中的危险,他自己心里也非常清楚。然而,他顾不上所谓的危险,因为在国家安全面前,个人的生命已经可以小到忽略不计。

程开甲等科学家的努力没有白费,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700多台仪器全部拿到测试数据。据资料记载,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美英苏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一部分数据。这一声巨响,不仅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的格局,也改变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

1984年,组织考虑到程开甲的年岁已高,把他从戈壁滩调到了北京,担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前些年,程开甲与他的大女儿程漱玉开始合作著书——《超导机理》。程开甲在电脑上打出英文书稿,女儿协助做计算和校对,近20万字的英文专著终于问世。程开甲不倦地对材料科学的理论和应用开展创新性研究,建立了程氏“TFD”电子理论,并在一系列的试验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作为中科院的院士,程开甲的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等多项奖励。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为他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对于这些崇高的荣誉,程开甲有他自己的诠释:“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肯定,我们的成就是所有参加者,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的。”

热议锐评:什么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个国家没有脊梁,就永远无法屹立于世界之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国核试验战场上的这些“老兵”,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我们要永远记得,正是有了程开甲他们这一代人的默默奉献,我们才能有今天的中国。

素材运用:创造历史;民族脊梁;信念;永远怀念;奉献……

(资料来源:搜狐网、人民网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