鼹鼠老师“故事课”之六月故事:经典咏流传,诗歌入人心

作者:未知

2019年,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再次“和诗以歌”,把一支支百转千回的诗曲唱入人心。这期,就让鼹鼠老师和大家一起品味经典里的百味人生,欣赏诗歌中的闪闪光芒。无声胜有声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有一首特别动人的作品,被节目嘉宾康震称为“天籁之音”。歌曲只有一个音节,却令所有观众感到震撼。14个听障孩子组成的无声合唱团,用不同的音高,唱出一个相同的音节“啊”,唱响了传流千古的经典名篇《画》。乐曲伊始,《画》中的诗句首先用手语方式传诵,当高低起伏的和声由14个听障孩子唱出来时,全场人都惊呆了。它打通了“无声世界”与“有声世界”的壁垒,是传递爱与平等的生命赞歌。

无声合唱团的组织者和发起人是青年艺术家李博与张咏。原本准备组乐队的俩人在街头无意间听到了一个着急的呐喊声“啊”,这个令他们感到惊艳的声音出自一个正在找东西的失聪人。“我能感觉到他所有的情绪和状态都在这个声音里,我们应该把这个声音用到音乐里,让别人听到这样的声音。”

这个偶然的创作灵感让他们踏上了前往“无声世界”的旅程。他们来到了广西凌云县大山里的特殊学校,去寻找可以发出这样声音的人。事实远比想象要难。每个孩子都用手语示意他们“不愿意”“不行”“做不到”。李博意识到,在“有声世界”和“无声世界”中,有一道跨不过去的屏障。“孩子们不愿意,是因为他们不想把自己的缺陷展示出来。”想到“揭人伤疤”,李博和张咏决定放弃。可就在辞别之际,一个孩子冲出来紧紧抓住李博的手,发出了一声“啊”。那一声“啊”让李博激动得几度哽咽,“那一声‘啊’,是他们想要去寻求平等和自信的开始,是他们愿意向我们展示他们——行。”二人决定留下来。

这群孩子天生聋哑,让他们发出不同的音高并配合默契地完成一个音乐作品,有无法想象的困难。五年间,李博、张咏采用“感受振动”的方式去引导孩子们发声。“每个音高会有不同的振动频率,触摸喉咙就会有感觉。”张咏介绍自己的方法,“在教他们的时候,我们靠得很近。让孩子们摸我的嗓子,我也摸着他们的嗓子。”

节目现场,嘉宾廖昌永按照张咏的指导登台教学,他和合唱团一个成员陆成军相互摸着喉咙,多次尝试后,这个孩子真的发出了和廖老师一模一样的“啊”……

素材运用方向:发出自信的声音,打开了孩子们通往世界的大门。这个故事可用于“生命的尊严”“培养自信”“爱的力量”等文章。国之荣耀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千多年前,王之涣用一首《登鹳雀楼》绘下盛唐山河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一千多年后,《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平均年龄74岁、最大年龄89岁的清华大学毕业生,用中、英、法、德、俄五种语言,精彩演绎盛唐绝唱《登鹳雀楼》,将建国70年来的中国胸怀和中国精神,唱给世界听。

老人们之所以选择演唱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因为一个人——程不时。他说:“这支歌表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面貌,以及我们的奉献、我们的实践,希望能传承下去。”

程不时因病不能站上《经典咏流传》舞台,他是艺术团最年长、最资深的团员,他也是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参与并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整个历程。

出生于1930年的程不时,少年时光是在逃难的跌跌撞撞中过来的。那个年代,日寇入侵,整天都有飞机在头顶上盘旋。有一次,他亲眼见到几位老乡因为没有来得及躲进防空洞,被炸弹炸死,“当时我就立志,一定要设计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1951年,程不时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1958年新中国设计第一架飞机时,不到30岁的程不时参与了总体设计,之后他曾任上海飞机研究所副总设计师,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在40多年的飞机设计生涯中,程老参与了我国三代飞机的研制开发和总体设计,担任新中国第一架飞机“歼教-1”的设计组组长,国家第一架民用客机“运-10”的副总设计师,甚至以高龄作为专家组顾问参与研制全部由中国人自主研发的C919客机。2017年5月中国商用大飞机C919首飞,看着大飞机一飞冲天,程老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这支合唱团中,像程老一样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团员比比皆是。团长刘西拉和妻子陈陈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派留美取得博士学位后第一对回国工作的夫妻,他们投身教育事业数十年,桃李满天下,刘西拉为祖国培养出了102个博士、硕士、博士后,陈陈培养的学生掌管了半个中国的电力系统;76岁的吴毓鸣用五十多年的时间建起了中国各大水利工程;74岁的付维国是中国港口吞吐量世界第一殊荣背后的潜行者;72岁的曹耶南曾在国家第一条核潜艇的陆上模式堆所在基地工作……

素材运用方向:老人们盼望后代们能把“更上一层楼”的精神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他们的故事适用“品格”“建设国家”“传承精神”等文章。主题曲的诞生

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听见太白唱醉的明月/这是杜甫赞过的春雨/王维的空山就在心里/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就算我没有稼轩同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唇齿留香满心田/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

《經典咏流传》主题曲的歌词是节目嘉宾康震的妙手偶得之作。

起初,康震本没有写这首歌词的打算,后来他听了太多首古诗词改编的好歌后有所触动,觉得自己作为诗词研究者、传播者,是不是也该创作一首歌呢?但他心里一点把握也没有,也没有敢告诉任何人。

一天晚上,录完节目后,康震一个人在房间里,静静地想了一会儿。“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听见太白唱醉的明月,这是杜甫赞过的春雨,王维的空山就在心里……”歌词一句句慢慢浮现于他的脑海,他喜欢的李白、杜甫、王维,都跳入他的歌词。康震回忆起歌词的创作,表示到现在依然记得那个晚上,“我在房间里,窗外是暗夜,没有月亮,打开窗户,吹进来一阵寒风,但我觉得特别温暖,像一阵春风一样。”

这四句歌词写完之后,一时之间好像将话说完了,再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于是只好暂时放下。之后,他又陆陆续续听了歌手们唱的一些诗词。当他听到黄绮珊唱苏轼的《定风波》时,一瞬间未了灵感,“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这两句很快就出来了。他担心记不住,赶紧拿起笔将这两句歌词记在纸上。等到现场录制结束后,他回到房间,将已有的六句词抄写起来,认真看了看,发现一个问题。不管我们是如何地羡慕崇拜这些伟大的诗人,但是作为普通人,我们很难达到他们那样的成就。他觉得应该为自己写一句,想了想写下:“就算我没有稼轩同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我们虽然才华不如这些伟大诗人,但是我们总可以学习他们的担当精神。

写到这儿,康震想也许可以跟总导演说说自己的想法。没想到他的想法与节目组的想法不谋而合,当康震把手机里记录的歌词拿给节目总导演田梅看时,田梅认真地看了两遍,觉得歌词内容很好,可以再继续完善作为节目主题歌。于是,就有了这首深受观众喜爱、声情并茂的歌曲。

素材运用方向:热爱化作灵感,偶得却是必然。这个小故事可用于“灵感与积累”“偶然与必然”“功夫在诗外”等作文。经典链接

山高路远

汪国真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不论激越还是宁静/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远方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汪国真热”引燃了无数人的青葱岁月,他的所有诗集发行总量“前无古人”地超过千万册,无数学生“挑灯夜战”,将他的诗篇抄录誊写。21世纪,一个大多数人为生活而奔忙的时代,“诗意”日益褪色,当我们重读“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那股奋发向上的信念感骤然进发。诗,其实从未远去,它一直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蛰伏,等待着一个重现辉煌的“契机”。汪国真始终用至臻至纯的字句,讲述着普通人的“愿想”,在岁月变迁中成为了人们永恒铭记的经典。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这年夏秋之交诗人在蜀地做幕僚,依人幕下,远离故乡,情怀甚是落寞。在一个下着绵绵秋雨的晚上,诗人收到北方故乡亲友的来信,询问归期。秋雨连绵,交通中断,归期难以确定,李商隐只能道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多年来羁旅异乡的孤独、思念亲人的痛苦以及仕途上的艰难,仿佛在这一瞬间爆发。但为平抚亲人挂怀,李商隐没有诉苦,反而抚慰亲友,回不去是因为“巴山夜雨涨秋池”;并从这眼前萧瑟之景中,驰骋想象,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美好愿望。这封“家书”,没有华丽的词藻,全诗仅有28个字,却字字情深,语短情长,令人百读不厌。【素材演练】

不知不觉,《经典咏流传》已经迎未了第二季。虽然舞台上的面孔变了,但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动、感触依然未变。读完这些故事,你有没有被他们打动呢?请以此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佳作示例】

米袋里的花香

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丁泰廷

米在路上,香溢空中,善存心底!

心底,那朵花悄然发芽……

——题记

五月的一个中午,空气燥热异常。此时离上课只有十五分钟了,心急的我骑着自行车,在路上如闪电般飞奔,一条条街道在身后飞逝而去。树上的蝉声此起彼伏,决堤般的车流,不知不觉消失在如火的阳光中。

恍惚间,掠过一个身影,一位老妇人正拎着米袋,在斑马线上悠然地走着。我还没来得及反应,车头已横冲直撞,直指斑马线。“吱呀——”,刹车的声音混着老妇人的尖叫声,搅乱了风声,我猛然一惊,老妇人手中的米袋已被撞飞,倒扣在斑马线上。白花花的大米,如瀑布飞泻,争着抢着滑出袋口。大米在柏油路上翻滚着,散落开去。趴在地上的我,懵懵地望着这一切。

“小伙子,你怎么骑车的?看看你做的好事!”老人指着地上的大米,大声嚷道。

我急忙爬起来,顾不得身上的疼痛,小跑到她面前:“对……对不起,老……老奶奶,我是因为上课要迟到了,着急赶路,不小心碰到您了,真对不起。”心乱如麻的我语无伦次地道着歉,可老妇人还是一脸愤怒,我有些沉不住气了,悄然转过身,扶起我的自行车,想一走了之。谁料,一群路人突然冒出来,男女老少都有,将我和老妇人围成一圈,看来,想跑也跑不了。

“现在的年轻人骑车太霸道了!”

“留住他的车,别让他跑了。”

“一袋米都撤了,肯定得赔!”

就在这时,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声:“先帮阿姨把米捡起来要紧啊!”

这一喊,让街道突然寂静下来了。路人们都蹲下身,聚成一堆,开始捡米。我心里虽然嘀咕着“谁让你走路不小心”,但也不由得弯下腰,捡起米来。

烈日烘烤着路人的脊背,他们的脸上渗出一粒粒的汗珠。一位老爷爷掏出一个塑料袋,让人们把干净的米和脏了的米分开装。不一会儿,就已经汇成大半袋米。其中一位中年人拍拍老婦人的肩膀,安慰道:“阿姨,没事的,捡得差不多了,大米回家淘淘还是可以吃的。”此情此景,让我自私的心不由得一颤,它催开了我心中那朵沉睡的花,淡漠的“路人”竟有如此的古道热肠,我惹了事,怎么净想着逃脱呢?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先把米处理好再说!我继续蹲下原本半弯的身子,手指在路面上急速而又不失准确地飞舞起来。

大米终于重新被捡拾到袋中,路人们渐渐散去。一番沉默,我也正想骑上车离去,突然一朵花瓣飘飘悠悠地落下,正好落在米上。黄色的梧桐花,缀在米上,香气氤氲在鼻尖,嵌进心里,那么朴素,那么纯真。不行,我不能就这样离开。“老奶奶,你家在哪儿?”“就在马路对面啊,怎么啦?不用你赔了,快上学去吧,下次小心点就是了。”老妇人已经没有了原来的愤怒,反而十分和蔼地说着。“奶奶,我帮你送回家吧!”我笑笑,顺手将米袋搭在车上。

虽然很短的一段路,那落在米袋上的花香,却经久不散。而我心中那朵善良的花儿,也正倾情绽放。

不禁想起《经典咏流传》中那十几个聋哑孩子。他们本来安安静静地生活在广西的大山里,当“无声合唱团”的组织者找到他们,想让他们在舞台上发出“啊”的声音时,孩子们都用手语表示他们不愿意、做不到,就当组织者要离开时,忽然有一个孩子冲出来,抓住他们的手,发出了一个“啊”的声音。那一个声音勇敢打破了无声与有声的壁垒,让舞台下面的观众泪眼婆娑,连连称赞其为“天籁之音”。

是啊,一个“啊”的声音,溢满了质朴的花香;一袋大“米”,成就了善良的赞歌。让无声,焕发有声;让简单,化为不凡!

米袋里的花香,载着我的思绪,飘向了诗意的远方。【教师点评】

文章构思巧妙,小作者根据自身经历,写下了整个故事的过程:因要迟到而急切,因撞翻米袋而慌乱,因逃避责任而遭斥责,因路人帮忙而心生愧疚,因帮老人送米回家而领悟善良的真谛。文章结尾,既能够水到渠成地升华主旨,又能够于无声处流泻出对生活的感悟:人生,不仅有苟且,还有诗意和远方,更有温暖与善良。

(指导教师/夏年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