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总评

作者:孟晓东

【命题特点】

2018年高考一共8套语文试卷,在文言文上大体呈现出三种格局。格局一:全国三套卷,选取人物传记考查,侧重考查断句、古代文化常识、文章分析概括、翻译。格局二:北京卷,选取诸子散文考查,侧重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翻译、思想内容理解。格局三:江苏卷、天津卷、浙江卷等,选取散文考查,侧重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章分析概括、翻译。赋分不尽相同,其中以北京卷赋分最多,为24分,浙江卷赋分20分,全国三套卷均赋分19分。江苏卷赋分18分,天津卷赋分最少,为15分。

具体而言,命题呈现以下特点:

1.全国三套卷的人物传记均选自“二十四史”,为正面人物形象,阅读字数一般在650字左右。北京卷的散文均为诸子散文,江苏卷、天津卷、浙江卷等均为出自古代诗文大家之手的散文。不过,题材虽有所不同,但命题的出发点却是一致的,均体现了“依据考试说明、向教材范围外拓展”的特点。

2.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题量一般为5-6小题,题型以“客观+主观”为主。涉及文言文翻译的内容,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识读、理解、分析与鉴赏等能力的试题多为客观题型。

3.文言文阅读试题并不仅仅考查学生“读”的能力,而是综合考查考生古汉语知识掌握情况、文言文阅读能力、古代文化常识了解情况、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

4.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难度有所增加,一改以往靠复习资料便可应对的局面,或需要考生平时有更扎实、丰厚的古文化积淀,或需要考生能根据所选文言文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命题展望】

1.未来几年的文言文考查,将基本延续现有格局,继续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各地考生均需对本地区上几年度的文言文试题进行认真分析,了解题型,明确考查内容。比如,使用全国卷的考生,要将备考重点放在人物传记上;北京考生,则要将备考重点放在诸子散文上,而其他省市考生,则要将备考重点放在古代名家散文上。

2.翻译仍将是命题中的常客,无论哪种试卷,都不会将其冷落,考生必须花大力气进行重点训练。其中要加强训练含有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的句子。

3.古代文化常识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这将给备考者带来不小的麻烦。毕竟,古代文化常识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无论备考者怎样用心整理。都难免挂一漏万,难以穷尽。在此,笔者也想给高考命题者一点建议,多体谅一下学子的不易,文化常识既然是“常识”,就没有太大的必要去钻牛角尖,让广大备考者无所适从。如果难度继续加大,继续考查生僻的内容的话,多数考生恐怕最终不得不采取听天由命的态度了。

【备考指导】

1.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各地考生均应以自己所在省市上一年度使用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为样本,进行针对性训练。比如,使用全国卷的考生,就要重点研究人物传记的阅读,牢牢把握人物传记的阅读考查规律。目前,全国卷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基本选自“二十四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生可以适当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进行针对性阅读训练,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将文章内容与具体的历史时代、历史人物、重要史实、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理解、分析的习惯,建立起“文史”学习的观念和意识,了解史實、积累典故,逐渐建构起自身的“文史”知识体系。

2.注重积累,培养语感

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要注意学习、掌握、积累大量的古汉语字、词、句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善于借助工具书,学习及运用文言文阅读的增、删、移、换、补等方法,初具独立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逐渐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进而逐渐养成识读、理解、分析、鉴赏、反思等文言文阅读能力。

3.放眼课外,扩展视野

考生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拓展文言文阅读的视野。尽可能地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生活形态、地理环境等情况。

4.针对训练,提升思维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不仅考查阅读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考生在文言文阅读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读题”、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训练,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以“读题”为例,“读题”不仅要读题干,还要认真阅读试题中各选项的内容。

5.基本题型,明了规律

各地考生应该熟悉所用试卷的考查题型,一一分类训练,明了其中的答题规律。比如,北京考生就要认真研究先秦散文阅读规律。先秦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纵观近年来高考对先秦散文的考查,所选先秦散文基本是以“三性”为标准:一是思想性,二是艺术性,三是可读性。答题技巧如下:

整体阅读,快速推进。初读先秦散文,只需知其大概,大体弄清人物及关系、年代、地点、事件、景物、作者的思想观点等。不要为个别字纠缠不休。先秦散文中专有名词的称谓十分特殊,譬如,《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有个人叫乐正夔,这个名字实际是“职业加名”的结构,类似还有“盗跖”“匠石”等,对这些称谓我们不必仔细研究,有时只要联系上下文即可知晓。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根据试题的需要,精读语段相关部分。

词语类题目要联系语境,回归课文。从先秦散文中选取材料,必须符合“浅显”的标准,即使感觉稍难,一般来说下面的考题会相对容易一些,尤其理解词义和翻译,因为命题者会避开文中难以理解的地方。所以在读文解题过程中,要有信心,要用好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要回归课本。第二个原则,是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编辑:于智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