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又呈吴郎”等两首

作者:杨晓红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读诗时间】

杜甫漂泊到四川,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杜甫为此写诗去劝告吴郎。

诗的第一句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第二句说: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

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适用主题:善良;忧民

【主题速用】

在我的心中他是感情真挚的良友。当他在洛阳遇到“赐金放逐”的李白。两人一见如故,同游名胜古迹,同写万丈诗篇,同醉同睡同奔放!有诗为证:“醉眼秋共被,携手日月行”。

在我心中他是急人之难的侠士。他在夔州离开自己住所后,也不能忘记以前常来自己院中打枣为食的邻家老妇人,特意写了《又呈吴郎》诗,嘱托新主人对她应多加体谅。

在我心中他是善夫慈父。“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苦难中充满乐趣,调侃中充满温情。

在我的心中,杜甫是诗圣,是一个与祖国生死相依,与人民休戚与共的炎黄子孙,更是一个热情善良,情感真挚的邻家长辈。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读诗时间】

这首边塞诗反映的是边塞胡人的生活。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作者的民族观,他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他相信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也是爱好和平的,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同样渴望过一种安宁的生活。

首联交代了雁门郡的地理环境和当地胡人的分布。颔联从胡人的放鹰捕鸟、骑马游猎的生活描写中,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气息,令人耳目一新,仿佛看到了一幅“天苍苍,野茫茫”的秋猎画面。颈联生动地描绘了“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两幅画面,意象或浓或淡,或辽阔生动或静谧苍茫,而且富于季节和地域特征。两句中“寒”与“火”、“湿”与“烟”相反相成,互相烘托,趣在其中。另外,山头野火和烟雾颇似战争中的烽火,这对于饱受战争之苦的人們来说,很容易联想到战争,行文上自然地引起下文。尾联两句写饱受战争蹂躏的人们渴望和平,并在和平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生活的情景。

这首诗独具匠心,别开生面,生动形象地描摹了胡人的生活状态,有声有色地写出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秋日出猎、山头野烧的代北景色及胡人在和平时期从容醉酒的风习,极其新颖别致。诗中先写胡人的日常生活,然后写了一个小插曲,即误将野火雨雾当作烽烟而最终释然。在诗人笔下,胡人与汉人一样,同样厌恶战争并同样富有人情味,因此赋予了此诗以凝重的反战主题。

适用主题:和平;民族和解

【主题速用】

叙利亚持续了七年的内战,原本在今年的三月份这场内战即将结束。但是因为“化武袭击”,叙利亚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刚变得安定下来的叙利亚首都却又变成了战火纷飞的战场。每个人都向往着和平的生活:春天,坐在牛背上,听那牧歌婉转,牧笛悠扬。夏天,坐在小船上,任双桨拍打着那碧绿的湖水;秋天,凝神瞩望着那金黄的叶子一片片地落下;冬天,欣赏着如絮的雪花在空中翩翩飞舞。正所谓“辽西无斗战”“ 醉向酒家眠”,心都醉透了!

(作者简介:杨晓红,吉林省东辽县安恕镇第一中心学校教师。)

(编辑:彭宇)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