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存:“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

作者:未知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数值气候预报奠基人之一、85岁的大气科学家曾庆存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800万元。

曾庆存出生于广东一个穷困的农民家庭,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急需气象科学人才,北大物理系准备安排一部分学生转学气象学专业,经历过贫困与饥饿的曾庆存当即服从安排。“1954年的一场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麦冻死了,我挨过饿,深有体会。如果能提前预判天气,还会这样吗?”1957年,曾庆存被选派至苏联深造,师从国际著名气象学家基别尔。基别尔为曾庆存挑选了一道国际闻名的难题作为论文标题——应用斜压大气动力学原始方程组做数值天气预报。

所谓数值天气预报,就是根据大气动力学原理建立描述天气演变过程的方程组,然后输入大气状态的初值和边界条件,用计算机数值求解,預测天气。英国人于20世纪初首次提出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在此之前,天气预报还是“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经验预报。数值天气预报中最难的,就是原始方程的算法。因为大气运动非线性强、具有多尺度特征,且需要计算的物理变量和自由度巨大。“他把这个题目给我时,所有师兄都反对,认为我不一定研究得出来,可能拿不到学位。”曾庆存说。

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和运算,1961年,曾庆存提出了“半隐式差分”方案,给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用原始方程做预报的数值天气预报图。那一年曾庆存26岁。这项成果随即在莫斯科世界气象中心应用,天气预报准确率前所未有地提升到60%以上,被世界气象组织盛赞为“20世纪最重大的科技和社会进步之一”。时至今日,半隐式差分法仍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是数值天气预报的核心技术之一。

面对随之而来的赞誉,曾庆存却选择了立刻回国,“我是广东农村的贫苦孩子,没有党、没有新中国,我哪能上大学!国家需要我回去搞建设。”他以诗明志:“温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驱前。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

1970年,曾庆存被急调参加我国气象卫星工程。他暂时放下此前的研究,投入到完全陌生的卫星工程和空间遥感问题的研究中。“当时国际上也都不知道怎么搞,都很糊涂。”曾庆存回忆,他只能从基本理论学起,“我搞懂了,再来教其他人。”

在曾庆存的学术清单上,国家需要始终是排在第一位。

1974年,曾庆存出版了《大气红外遥测原理》。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本系统讲述卫星大气红外遥感定量理论的专著,他提出的求解“遥感方程”的有效反演算法,已成为世界各主要卫星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主要算法。1988年,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成功,“自从有了气象卫星监测,中国登陆的台风和发生的沙尘暴,一个都没漏掉”!

60年来,曾庆存一直和气象打交道。他在大气科学、气候与环境科学、自然控制论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2016年,曾庆存荣获全球气象界最高荣誉——国际气象组织奖。

有人问如此成就曾庆存是怎么做到的?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赵思雄给出了答案:安、专、迷。安,就是安贫乐道。“陈景润是鞋儿破,曾庆存是帽儿破。关于吃喝穿戴这些,他从不去重视。”“做起科研来,他脑袋是尖的,屁股是方的,就像钉钉子,专注研讨。”“关于科学研讨,他入神、痴迷,如痴如狂,他常说,饿着肚子推公式,越推越精力!”

但回顾科研历程,曾庆存也有遗憾。学生胡非说:“老师是个求知欲特别强的人,他更喜欢搞基础研究,但由于国家需要,他花了大量时间做应用研究。”虽遗憾却不悔,他说:“人民的需要,国家的需要,是推动我深入研究的很大动力。”

埋头科研之余,曾庆存还写得一手好诗,出版了两本诗集,他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追求:“科学钻研心寂静,苍生忧乐血沸腾。”得知获奖的消息后,他用“平静”来形容自己的感受。颁奖大会前几天,他仍然工作在科研一线,并筹备着第三本诗集的出版。“我曾立志攀上大气科学的珠穆朗玛峰,也一直努力攀登,但种种原因所限,我没能登上顶峰,大概在8600米处初步建立了一个营地,供后来者继续攀登,尤其希望国人有志登顶。”

2019年,大气物理所举办了一场讲座,84岁的曾庆存全程站立,告诉在场的200多名小学生我国气象预报的发展和成就。“从他们好奇的目光中,我看到了未来我们国家气象事业发展的希望。”

热议锐评:曾老在诗中写道:“科学钻研心寂静,苍生忧乐血沸腾。”前半句概括了他为科学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后半段则道出了他深厚的家国情怀。“为国为民为科学”,是他心中始终秉持的科学家精神。事实上,很多和他同期的科学大家都是如此,他们从不夸夸其谈,始终身揣矢志不移家国情怀;他们从不人前争名,始终坚守严谨务实的初心。正是这些中国脊梁,在中国科技创新高原上顶起一座座高峰,激励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勇往直前。他们,才是中国发展的顶级流量!

素材运用:国家需要;家国情怀;攀登者;科学精神;安、专、迷;中国脊梁;中国发展的顶级流量;初心;热爱……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