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规则与变通”写作指导

赵恒平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江苏淮安考生白湘菱今年高考语数外三门成绩总分430分,成为省文科状元,却因为选修课历史成绩为B,无缘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这一消息经媒体曝光之后,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很多人为白湘菱感到惋惜,对清华北大等名校不能“网开一面”破格录取难以理解。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高中学生身份,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写作指导

在材料中,呈现两个写作角度,一个是网友角度,一个是清华、北大等名校角度。他们实则都涉及同一个问题,即该遵守规则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变通。但是,命题人并没有对哪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认识,因此,我们对材料呈现的两个角度都可以分别从肯定或者否定两个方面进行立意。据此,可以确定如下立意角度:

从网友角度

一是从肯定角度:学会变通,曲径通幽。面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敢于突破常规,才能够让人才脱颖而出,让事情圆满解决。

二是从否定角度:破坏规矩,实不可取。我们总是出于好心去做某些事情,最终导致规则破坏,最后人人都受害。

从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角度:

一是从肯定角度:坚守规则,值得点赞。制定规则,就是为了让人人有章可循,让社会有序发展,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恪守规则,值得肯定。

二是从否定角度:拘泥教条,违背初衷。当规则已经明显不合适的时候,就要敢于突破。此时还拘泥于规则,实则违背制定规则的初衷。

除如上立意角度以外,我们也可以综合起来:即我们要遵守规则,但是也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一味拘泥于规则。或者要学会变通,但是也不要忘记规则。

素材及化用

强力素材一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① 。 子贡 ② 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 ③ 失 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

化用例段:犹记得,春秋时期,鲁国制定法律,凡是在其他诸侯那里看到鲁国人做奴隶的,把做奴隶的鲁国人赎回来,鲁国就会给予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赎回鲁国人,却拒绝领赏。子贡的高尚行径,却招致孔子批评。孔子认为,子贡不领赏,会导致其他人也不好意思领赏,最终导致无人愿意赎回在诸侯国那里做奴隶的鲁国人。

做道德高尚的人,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以破坏规则为前提,并最终导致潜在受益者变为受害者,这样的高尚实则应该打一个大大的引号。

强力素材二

钱钟书参加“高考”,国文和英语都考了满分100分,数学却只有15分,最后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化用例段:犹记得,几十年前,故事的主角也是清华大学,只不过故事的主角变成了钱钟书。他当年参加“高考”,国文、英语都是满分100分,但是数学只考了15分。按照规则,他自然与清华大学无缘。但是,爱才的清华大学校长一锤定音:录取。

也正是清华大学敢于打破规则,才有了后来排名二十世纪华文作品百强第六位的《围城》,有了让人震撼和惊叹的《管锥编》。

例文

规则当守,变通也要

一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江苏淮安文科状元白湘菱因为选修课历史成绩为B,无缘清华、北大等一流高校,让人颇为遗憾。但是,清华、北大的做法有错吗?(简要引用材料,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吸引读者兴趣。)

犹记得,春秋时期,鲁国制定法律,凡是在其他诸侯那里看到鲁国人做奴隶的,把做奴隶的鲁国人赎回来,鲁国就会给予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赎回鲁国人,却拒绝领赏。子贡的高尚行径,却招致孔子批评。孔子认为,子贡不领赏,会导致其他人也不好意思领赏,最终导致无人愿意赎回在诸侯国那里做奴隶的鲁国人。(引用子贡救人不领赏被孔子批评的故事,为下面的议论张本。)

做道德高尚的人,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以破坏规则为前提,并最终导致潜在受益者变为受害者,这样的高尚实则应该打一个大大的引号。(针对子贡救人不领赏的事例发表议论,明确表达观点。)

由此看来,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拒绝录取白湘菱,正是对规则的坚守,这些名校的行为,何错之有?(肯定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的行为,对第一段的问题做出回答,形成呼应。)

但是这并不是说清华、北大的行为就值得我们大大地点赞。犹记得,几十年前,故事的主角也是清华大学,只不过故事的主角变成了钱钟书。他当年参加“高考”,国文和英语都是满分100分,但是数学只考了15分。按照规则,他自然与清华大学无缘。但是,爱才的清华大学校长一锤定音:录取。(引述清华大学破格录取钱钟书的故事,与白湘菱的遭遇对比,暗含另外观点。)

也正是清华大学敢于打破规则,才有了后来排名二十世纪华文作品百强第六位的《围城》,才有了让人震撼和惊叹的《管锥编》。(写钱钟书的巨大成就,实则暗对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拒绝录取白湘菱行为的否定和批评。)

时间不同、考生不同、故事结局不同。为何反差如此大呢?不得不引人深思。(结合两个故事,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继续思考。)

遵守规则,自然无可厚非。但是对规则的遵守,必须以让遵守者获益为前提。尤其是当规则明显落后于实际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大胆革新,暂时突破既有规则,并以此为据,重新树立新的规则。(在前面两个故事的基础上,推出自己的观点。)

《诗经》的四言让我们欣喜,楚辞的自由旋律也让我们颔首。正是对形式的突破和追求,才有了我们今日引以为傲的唐诗宋词。可以说,是对外在形式的遵循成就了唐诗宋词,但是,也正是对外在形式的突破与跨越,最终让唐诗宋词越来越美。即使在唐诗中,我们对杜甫的极致格律点赞,我们也对李白的自由浪漫点赞。(列举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事例,重点列举唐诗宋词的发展故事,对上一段的观点进行例证。)

所以,规则是要遵守的,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前提。但是,我們也不要全部拘泥于规则,要懂得变通。(卒章显志,呼应前文。)

谢谢大家!

总评:层层递进,推出观点。文章在对清华、北大等名校的行为,采用既肯定又否定的基础上,最后推出自己的观点:要遵守规则,但是也不要忘记变通。这样行文,使得观点可信。

对比用材,服务观点。文章恰当选取白湘菱、钱钟书的事例进行对比,使得观点近乎自然显现。使用诗经与楚辞、唐诗与宋词、李白与杜甫等事例进行对比,恰当服务观点和体现观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