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寨的功夫,中国远不如日本

作者:乔·吉拉德

  在中国人眼里,日本制造是精巧耐用的代名词,国人更是赴日疯狂采购,从电器到感冒药见啥买啥……中国游客在日本疯狂采购,以至于日本为此现象发明了一个新词“爆买”。

  重工、汽车、家用电器、电子产品,今天的日本制造几乎在每个领域都有佼佼者。可是在上个世纪中叶,Made in Japan在欧美就是“垃圾货”的代名词,除了产品质量不大靠谱之外,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日货,靠的是“山寨”欧美的产品起家。

  “山寨”在中国是个贬义词,日本人可不这么认为。日本人认为自己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一部日本史就是一部“山寨”或“学习”史。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基本上是学习中国的政经乃至文化制度,和服、茶道、相扑……这些日本的文化象征,其实都源自中国。

  此后,中国的经济文化日渐凋敝,日本不再学中国,将目光转向了欧美。20世纪初,欧美发明了一批先进的家用电器,刚刚起步的东芝远赴美国考察,然后毫不客气地就抄回了国。东芝生产的日本第一款吸尘器和冰箱,就是完全照抄美国通用电器的产品。家喻户晓的日本糖果品牌不二家,其招牌的卡通形象其实是抄自美国品牌Brids Eye,从衣服款式到头发颜色,这抄袭技能已达像素级。

  那时,抄袭成了日本企业的主旋律,电器、汽车摩托,各种食品、漫画都逃不过他们的魔爪。

  日本“山寨”起来,不仅毫无心理负担,甚至还具有了某种神圣的意义。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正是日本战后最为困难的阶段。要如何在废墟中生存下去呢?那么就从模仿开始吧。“巧妙吸收美国产生的创意,在此基础上大量生产高质产品,这是支撑日本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之一。”有一日本学者这么概括。当然,日本人并没有把模仿看成是“山寨”,而是起了一个很有“工业党”调调的名字——“逆向工程”。

  英国人当年研制出了一种微型电机,一时不知用于何处,索尼公司买下了这项技术,开发出了能装在上衣口袋里的“walkman”,风靡全球。而当时的录音机,最小的也大如饭盒。日本厂商的这种创新行为,不是硬技术的创新,而是软技术的创新。善于“钻牛角尖”的日本人,似乎更懂得消费者需求的心理。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被誉为世界工业标杆的“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在历史上曾经有着同样的“山寨”歷史,相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靠山寨立国,从山寨起步到仿造升级,最后发展到原创品质,这是德国、日本等国都走过的路线。

  (摘自搜狐号“乔·吉拉德”)

  [注:乔·吉拉德被赞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销售员”,连续12年荣登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世界销售第一的宝座,他所保持的汽车销售纪录——连续12年平均每天销售6辆车——至今无人打破。]

  【素材运用】备受国人追捧的日货曾经也是那么不堪,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欧美是“垃圾货”的代名词。但是日货并没有一味地山寨欧美,而是由模仿到创新,直到如今成为世界工业的标杆,实现了自身的成功转化。这是需要我们思考并深究的。

  【速用名言】

  1.此刻一切完美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英国经济学家 穆勒

  2.即使日本现在也不得不超越模仿、进口和采用他人技术的阶段,学会由自己来进行真正的技术创新。——美国学者 彼得·德鲁克

  【适用话题】模仿与创新;超越;竞争

  (特约教师 张亚凌)

回到顶部